门阀士族兴于魏晋时期,可以说门阀士族组成的政治集团,在他们的权利高峰期甚至超越了皇帝。曹魏之所以会被司马家给篡权,就是因为当时朝中士族的力量超越了曹氏宗亲,以至于皇帝根本拿这些士族没办法。不过士族之所以会被重视,也跟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曹操爱才,而在民间也只有这些大家族的子弟才有机会读书,所以想要揽才只能从他们当中选取。加上后期九品中正制的推出,士族势力就完全挡不住了。
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一个历史名词称为“门阀”,又被称作阀阅、势族、贵族、门第、望族、门地、门胄、门望、华侪、膏腴、膏粱、甲族、高门大族等。门阀是古代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独特而复杂的现象。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认知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门阀的诞生,和士族的崛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士族群体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汉代。自西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政策后,无论是朝廷的征辟,或是郡国的察举,大多以赡富经学者为上选。但由于经学教授不易,经学大师常将其独特见解传与子弟,经由历代传授,累世经学往往造成累世公卿,士族的雏形已逐渐浮现。东汉末期,战争不断,许多豪强、士绅家族也逐渐崛起,成为地方上重要的势力,也是士族的来源之一。西晋沿用曹魏颁布的九品中正制,门阀拥有了制度保障,因而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司马懿家族出身世族河内司马氏,本身就是士族中的代表人,故维护与重视士族利益。“五胡乱华”后,东晋政权能够在金陵(今南京)立足,相当大程度上依赖王敦王导等门阀之支持,甚至有说法称“王与马,共天下”,可见当时门阀势力之巨大。
士族不仅仅在政治地位上十分尊隆,还有着雄厚的经济力量。世代豪族往往根植于广大乡里社会,在乡村社会拥有极高的声望和大量土地。中央政权发生变乱时,士族在地方的宗族与地主身份仍延续不绝。南北朝时的世家大族,还往往供养大量奴隶、部曲和荫附民。在战乱时期,许多豪族大家常常可以闭门自营,以所谓“坞壁”为据点自保一方。
进入南朝以后的梁武帝末年,侯景曾请婚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不料两家当即拒绝,侯景深感受辱。后来侯景发动叛乱攻陷金陵之后,对当地的门阀士族展开了报复性的屠杀,而金陵素为士族聚居之处,所以士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侨姓士族除兰陵萧氏以外,在“侯景之乱”后,已经不再兴盛。随着进入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历次政治动荡带来的灾难使得士族的地位日益下降。从晚唐到北宋,名族贵胄为官者,由七成多降至一成多。寒族为官,则由约一成增至近六成。北宋士族尽是新兴,唐代大族几尽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