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1368年
- 干支纪年
- 戊申年
- 年份生肖
- 猴
- 历史事件
- 大明开国
- 在位皇帝
- 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中国纪年
1368年,戊申年,猴年,明朝洪武元年,大明开国。
1368年历史大事
1368年明朝建立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统一王朝,定都南京,后于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它建立于1368年,到1644年灭亡,共二百七十七年,先后经历了16位皇帝。
朱元璋称帝后,又经过20年征战,统一全国。疆域最广时,北达乌第河,东北达日本海,西达哈密,包括西藏在内的西南及东海南海诸岛尽在版图之内。朱元璋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对前朝的制度革故鼎新,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社会经济在洪武年间就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为明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成祖年间,明帝国达到了全盛时期,15世纪初,郑和七次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明代自正统朝(1436)开始走向衰落,皇帝不事朝政,任由宦官当权,致使吏治腐败,土地兼并加剧,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频爆发。虽然有万历年间的张居正等人的改革,但都杯水车薪,无法挽救其衰败之势。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攻占北京,宣告明朝统治的结束。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的时代,但总的来看,我国的科技已落后于西方。但是隆庆开关之后,随着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大批的西方科学技术来来到中国,西学东渐直接促进了明末思想的解放。明朝灭亡后,清朝的统治者为了防止汉族与外国交流而威胁自身统治,强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致使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零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而夭折了。这一点导致了我们伟大富强的文明古国开始落后于西方诸强国。
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
自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参加元末农民起义郭子兴部起,即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组织才能,自率一支农民起义军,攻城掠县,势力渐次扩大。至正十六年,率师渡江,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府。遂以应天为据点,派兵四出,应天周围郡县,尽为朱元璋所有。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称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在消灭陈友谅的胜利声中,自立吴王,立衙署,建百官,继续调兵遣将,扩大战果。在围剿张土诚的同时,改元至正二十七年为吴元年。乘消灭张士诚的胜利,制定南征方国珍、陈友定,北伐元朝的战略,兵将奉命而出,进展十分顺利。第二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在百官的劝进和拥戴下,于郊坛即皇帝位,国号大明,改元洪武,追尊四代。返回奉天殿,宣国公李善长奉册宝,立妃马氏为皇后、世子朱标为皇太子,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其他有功文武之臣,皆给予进爵和奖赏。朱元璋在即位诏中,大谈天命所归: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海内土疆,豪杰纷争。我朱元璋本为淮右庶民,只是承上天眷顾、祖宗之灵,才在豪杰逐鹿之中而起,广致英贤文武,拯救百姓,使之民安田里。由于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尊我为皇帝,勉徇舆情,而即帝位。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1368年明军北伐和元朝灭亡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在进行南征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的同时,决定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率25万大军,水陆并进,北取中原。朱元璋的北伐战略有三个部署:第一步“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第二“旋师河南,断其羽翼”。在前两步胜利后,形成三面包围元朝的首都元大都的军事形势。第三步就是“进兵大都”,灭亡元朝。元朝虽调集各部兵马作困兽斗,但无奈大势已去,元顺帝携太子北逃上都。明军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攻入元朝的首都大都,元朝灭亡。
1368年明代书法
明代的书法艺术,主要崇尚帖学。前期宋克、宋璲、宋广的草书、楷书直接承元人,成绩显著。皇家倡导以二王楷书为范本,由沈度、沈粲兄弟为主要代表的书法家形成与宫廷院体画相对应的“台阁体”。
中期,即吴门画派活跃的成化至嘉靖年间,江浙一带,尤其是苏州地区的书法创作日益繁荣,出现了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一批杰出的书法家,当时有“天下书法皆归吾吴”(《艺苑卮言》)之说。号称吴中三大家的祝、文、王等文人,在李东阳以及同里的吴宽、王鏊、李应祯、徐有贞、沈周等人书风的影响下,上追晋唐古风,突破“台阁体”束缚,形成了个性鲜明的风格。
明晚期草书之风大盛。在前期陈献章创制束茅代笔的“茅龙书”引导下,徐渭豪放不羁的狂草继之,张瑞图之峻峭,黄道周之伟岸,倪元璐之放逸,王铎之腾挪……折射出大动荡时代人们的心态与创造力。在名震一时的“四大家”董其昌、邢侗、张瑞图、米万钟中,主张“字须熟外生”的董其昌声誉最著,他追求平淡古朴的书品与画风,对于明末一直到清代中叶都有着很大影响。
1368年明代绘画
明代的绘画艺术,最主要的特点是画派纷呈,名家辈出,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两宋画院风格为代表的院体画和以元代黄公望、吴镇、王蒙以及倪瓒为代表的文人画两大传统的发展变异。明初在相当一段时期里,追求雍容华丽和雄劲阳刚的“院体”与“浙派”占据了画坛的主导地位。而直接承继元画的文人画传统,一直到明代中叶,才随着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与文人个性意识的自觉,逐步取代了“院体”的主流地位。明代末年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局面,这与皇权的衰弛、城市的繁荣以及“实学”的兴起不无关系。经晚明董其昌的倡导,使文人画日益成为创作的时尚。明末,传教士的来华,带进了西方古典主义的油画、版画及其他工艺美术品,促使了中国艺术家对中西美术进行比较和对西画方法的斟酌去取。
1368年明代家具
明代家具是中国家具史上的一个顶峰,是中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范和代表,在世界家具史上也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影响深远,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家具多用南洋进口的优质硬木,诸如黄花梨、紫檀木、红木、铁木、杞梓木等,质地坚硬,色泽柔润,纹理优美,据说很多是明初郑和下西洋时带回中国的。明代家具的艺术特点是:造型简洁,加工精细严谨,显得精致高雅,比例合度,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很和谐;尺度科学,符合人体功能要求;种类多,造型丰富;重点装饰,少而精。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明代家具,对中国乃至世界家具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368年明代瓷器
明代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获得了杰出的发展。主要成就是:景德镇瓷胎继续沿用了元代的“二元配方法”,创造了“脱胎”瓷器。石灰碱釉基本形成,发明了吹釉法,釉下青花术普遍发展起来,它不但是景德镇,而且成了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在低温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釉上彩,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成化(1465-1487)时期还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斗彩相结合的新工艺。单色釉技术有了较大提高,永乐、宣德时期的铜红釉,充分显示了明代窑工的高超技艺。除江西景德镇外,福建德化的象牙白,山西晋南的法华三彩,也都反映了明代制瓷技术的杰出成就。景德镇和法华三彩采用牙硝为助熔
剂,是一项重要贡献。明代还发明了阶级式龙窑和倒焰式馒头窑,为提高热利用率,改善烧成条件和产品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368年明代金银器
明代金银首饰业比之前代有重大发展,出现了花丝工艺。花丝工艺是用很细的金银丝编织,堆垒成首饰,其上再镶嵌珍珠宝石,显得玲珑剔透,珠光宝气,非常精细华贵。北京宫廷内府有花丝生产,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凤冠就是内府所产。金冠是用极细的金丝编织成的,上有二龙戏珠装饰,外表简洁,装饰精巧,工艺精细。凤冠除用花丝镶珠工艺外,还用点翠工艺装饰,点翠即贴鲜明的蓝绿翠鸟羽毛,龙凤呈祥,金碧辉煌,珠光宝气,异常华贵。明代的宫廷金银饰物,器皿还有金花钗、双鸾金簪、金壶、金爵、金盏、金碗、金盘、金匙、金盂、金粉盒等,大多镶嵌珠玉,表现出精致豪华的皇家气派。
1368年明代珐琅器
掐丝珐琅工艺早在元代就已传入我国,但直至明朝才得以发展,尤其是在景泰年间达到顶峰,后来人以此时之制品为标准,称之为景泰蓝。掐丝珐琅工艺有几道主要工序,即先做金属胎,一般采用铜胎,再将金属丝做成花饰图案烧焊或胶粘于胎上,形成框格样的凹陷,然后将珐琅釉药填充其间。经烧制后使珐琅熔化至完全透明并略带蓝色或绿色。如果在熔融时再加入用于着色的各种金属氧化物,就可制成各色珐琅。经过多次烧制和填充珐琅料,再经过打磨等处理,就成为景泰蓝工艺品。明朝时制造的景泰蓝品种扩大,既实用又美观。明代掐丝珐琅器专门由御用监承担管理烧造,以满足皇家的广泛需用。现存品
种有炉、盏、瓶、盒、轴头、蜡台、尊等。
1368年明代服饰
明代服饰是中国历史上“汉官威仪”的集大成者。明初废弃了元朝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将服饰制度作了重新规定,这就从指导思想上确定了明代服饰要恢复与体现汉官威仪--即中国汉民族的古制、封建的等级与尊卑贵贱。明代对帝后、文武官员、庶民服饰的样式与尺寸、衣料、帽顶、绣样、色彩,乃至鞋履都有严格规定,因为服饰最能“辨贵贱,明等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晚明万历以后,明人的服饰发生了剧烈和显著的变化,显现出绚丽多姿的风采,妇女的着装与衣饰,更是争奇斗艳。这一时期,男子的巾帽主要有乌纱帽、网巾、四方平定巾及六合一的统帽等;妇女的服饰主要有衫、袄、霞
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可以说,“美”入民家是明代服饰文化最为突出的特色和引人注目的社会风尚。
1368年明代漆器
中国漆器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是到明代,漆器工艺发展达到了顶峰,无论是品种、技术都有长足的发展,并出现了总结漆器工艺技术的专著以及一批著名的能工巧匠。在明代还出现了中国古代惟一现存的一本漆艺专著——《髹饰录》。该书由明后期漆艺大师黄成所著。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漆艺品种及其历史,以及中国古代各种漆艺的装饰手法,为后人进行漆艺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中国古代漆器工艺的不断发展,不仅为我们留下丰富的遗产,而且还传播到全世界,先是东亚、东南亚,继而是西欧及北美。世界上一切制造漆器或用其他材料摹仿漆器的国家,无不或多或少受到中国的影响。但中国的能工巧匠们也善于吸收他国的长处,尊重别人的成就。这也是中国古代漆器工艺能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1368年朱升奉命纂修《女诫》
洪武元年(1368)三月一日,朱元璋命翰林儒臣修《女诫》。他对翰林学士朱升等说:“治天下者,修身为本,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使预政事。至于嫔嫱之属,不过备职事、侍巾栉。若宠之太过,则骄恣犯分,上下失序。观察历代宫闱,政由内出,没有不酿成祸乱的。常言道,内嬖惑人甚于鸩毒。只有贤明之主,能防患于未然,昏庸之主,没有不为其迷惑的。你们为我纂述女诫及古贤妃可以效法的事例,目的在于使子孙知所持守。朱升等遂奉命纂修。不久,即呈送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