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孝庄秘史》中,曾有这样一段关于玉玺的故事。多尔衮得到了察哈尔部献上的传国玉玺,内心骚动,隐隐有想对取而代之的想法。可他却不知,皇太极的儿子豪格已在暗中通风报信皇太极。皇太极布下天罗地网时,女诸葛大玉儿神破局,救了差点行差踏错的多尔衮兄弟。
察哈尔部是成吉思汗的嫡支后裔,在蒙古地区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今,察哈尔部的林丹汗死在青海的大草滩上,由其儿子额哲当家。随着察哈尔部的内乱,皇太极命多尔衮亲征察哈尔,斩草除根,谋定而后动。
多尔衮派出了额哲的亲舅舅南褚前去劝降,同时大金全军压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察哈尔的苏泰太后和额哲台吉率部归来,为表诚意,他们亲自献上自秦汉沿至元代,用以号令天下的传国玉玺交到多尔衮手中。
多铎想劝说多尔衮利用传国玉玺推翻皇太极,兄弟俩争执之际,豪格闯入看出端倪。于是,豪格密信皇太极,说察哈尔部非常有可能献上了玉玺,但是多尔衮却不上报。如果多尔衮不交出玉玺,说明他有二心,那么应当即刻杀之。
玉儿听见皇太极梦里说梦话,说传国玉玺。于是,就想起了小时候老人们讲的关于传国玉玺的传说,据说这块玉玺最后落在了察哈尔部族。玉儿听着两个丫头因为一块金戒指吵架,联想到多尔衮,传国玉玺,大汗又恨又伤心,成功推断出如果多尔衮真的得到玉玺而不交,那么死的必然是多尔衮。
玉儿让苏茉尔去送信给多尔衮,让他千万别犯傻。
信的内容非常聪明:“尔玉之事,彼己已知。亡羊补牢犹未晚,误蹈罗网回天难”——恰指玉玺
多尔衮在部队班师回朝时,皇太极在城外亲自相迎举杯为号。就在皇太极要摔碎酒杯的那一刻,多尔衮单膝下跪,亲献传国玉玺,并强调为防察哈尔残余反扑,可以对全军上下隐瞒传国玉玺的消息。平稳过关,并收获为人沉稳,老成持重的赞誉。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家觉得玉玺如此重要呢?仅凭借玉玺就真的可以“号令天下”吗?
在@北京长江新世纪出版的《国宝100》中,马未都老师在《西汉 皇后之玺》这一章中,对于“玉”的特殊性做出了一番论述。玉是很有灵性的,就是我们常说的“玉性”。马老师从三个方面向我们揭示了玉的特殊性:玉有不可逆性,玉可作为凭信,且玉可以作为加密的工具。
玉的不可逆性,成就了玉的“石性”
天降祥瑞说文解字中解释这个“瑞”字,就是“以玉为信也”。
瑞字为是斜玉边,就是一种作为凭信的玉器。天降祥瑞就是上天遵守承诺。做印的材料有很多,金银铜铁锡,竹木牙角漆,都可以用来做印。
为什么重要的印要用玉呢?因为玉刻成以后就不能改了。不能改就表示不变,也就是不可逆的特征。比如如果是铜印的话,可以融掉重铸。但是玉不可以,玉一旦被刻上就有石性。任何一方玉印重新刻字的时候,石性的表现也完全不一样。
也就是说,一旦是玉做成的物件,就有了“君子一诺,此生必践”的分量,且“奉天承运”,这是如何的气壮山河的承诺,那么,有此玉章的人,也定是成大气,且诚实守信之人。
古人以玉为信
历史上最牛的玉印是哪一枚呢?当然就是我们都知道的,自秦始皇而来的传国玉玺。传国玉玺是由“完璧归赵”而来的和氏璧,篆刻而成,上有“受命于天 既受永昌”八个篆字,是当时秦国丞相李斯亲笔所书。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
真正的传国玉玺早已失传,具体失传年间已经无法确认。但是,纵使如此,这块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已经根深蒂固,又或者说“传国玉玺”这四个字,就奠定了它独特的地位。后世因其独特的地位,而纷纷“效仿”。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皇帝印,越做越大的趋势。
为什么做得也越来越大呢?皇家希望通过玉章的厚重,而体现出他们的所掌握权力的威严与绝对不容挑战的权威。
玉在秦汉时代,还是加密的工具
在《国宝100》中,介绍了最早的皇家印章——即皇后之玺。这枚印章,属于汉代吕后所有。与传国玉玺相比,这枚玉玺特别小,小到什么程度呢?边长2.8公分,只有33克重,又轻又小。
为何皇后之玺会这么小呢?因为皇后处理公务,功能大于权威的显示,这个印章小,便于携带。马老师以战国苏秦为例,当时苏秦身挂六国相印。如果这个相印大小都跟乾隆年间的时候那么大,那苏秦实在是出行不便。
汉代吕后所持——皇后之玺
同时,印章还有“加密”性质。战国年间,由于没有纸张,重要公文都会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书上,写好后用软泥封存并盖上印章, 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泥封。加过印的文件一旦中途被他人拆开,就会非常容易被人发现。所以,基于这样的属性,玉印不可能过大过于厚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玉章的推崇,甚至对印章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都不曾动摇。即使在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盖章为凭”的承诺有着天然的原始信任感。
在翻阅《国宝100》这本书时,我总是受益良多。读罢此书,内心很难平复。一方面,是为书中那些深沉而悠远的物价所震撼。同时,我对马未都老师治学严谨的态度所感染。本书参考书目有60余本,遍阅古今中外。给予我们对知识的准确性和认同感大幅提升。
《国宝100》卷一:单册参考书目就有60余本,遍阅古今中外。
同时,我也开始对这些“物件”有了进一步的思考。那些。我们认为的“习以为常”的事物背后,都有其历史渊源。也许,所谓的思考底层逻辑,不仅仅是去认知事物的本质,更是挖掘事物之间的联系。
比如多尔衮与皇太极之间真的争的只是一块“玉”吗?多尔衮真的能凭借一枚玉玺就“号令天下”吗?也许可以,也许,在那信息闭塞的年代,更多的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绝对信任,甚至是盲从。所以,如果皇太极因此而处死多尔衮,就并不显得突兀甚至是无情。毕竟,在封建社会的环境下,这块玉代表的不是玉,而是权力,绝对的皇权。
对于历史,喜欢看古装剧的我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可以通过不同的物件,重新理解我所看过剧,学过的知识,甚至是“曾经”认知的世界。
正如同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曾说,“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这才是真正的开卷有益吧!
我是@桃子下雪,感谢阅读,期待关注。图侵删。
传国玉玺是历代帝王所争夺的物品,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所谓的“传国玉玺”,实际上就是能证明皇帝身份的印章,也就是说,谁拥有了传国玉玺,谁就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据《玉玺谱》一书中记载:“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丞相李斯所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什么意思?就是说传国玉玺制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玉玺之上还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几个字。当然,也有人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制作而成,不过,人们更倾向于相信《玉玺谱》中的记载。
话说,传国玉玺制成之后,有一次,秦始皇带着传国玉玺南巡,结果途中遭遇风浪,秦始皇是一个非常迷信的人,便将传国玉玺丢进了湖中,镇住了风浪。南巡结束之后,由于传国玉玺已经沉入湖中,无法找到,秦始皇只好让工匠打造了第二枚传国玉玺。传国玉玺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秦始皇希望这块玉玺能够世世代代传下去,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没多久秦朝便灭亡了,传国玉玺便落入了刘邦的手中。
刘邦拿到传国玉玺之后,视之如珍宝,后来西汉王朝建立起来之后,传国玉玺便被留在了宫中。不过,到了王莽时期,王莽逼迫太后交出传国玉玺,结果太后一气之下将之摔在地上,致使传国玉玺的一角被摔掉。王莽拿到传国玉玺之后,又用黄金将这一角补好。后来在曹魏时期,曹丕又在传国玉玺上刻下了“大魏受汉传国玺”,“八王之乱”后,玉玺又被后赵的石勒所得,石勒命人在上面刻上了“天命石氏”字样。
此后,传国玉玺先后落入东晋、北周、唐朝、隋朝、后唐的统治者手中,到了公元937年,后唐末帝李从珂带着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自此,传国玉玺再未现世。
总的来说,传国玉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所以历朝历代君主都想要得到它。
传国玉玺为什么有这么大魅力,所有人都为之争抢呢?
在古代,信物几乎是无处不在。常见的就是相互爱慕的,男女双方往往会互相留给对方一个信物,从而表明对对方的爱慕之意以及坚贞不移之情。那么在古代有这样一个信物,人人都想拥有,所有人都为之争抢,它就是传国玉玺。那么传国玉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所有人都为之争抢?
第一,它是用和氏璧制成。
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他做了很多事情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其中就包括传国玉玺的制作,他把和氏璧做成了传国玉玺。是的,这就是完璧归赵中的那块和氏璧。记载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面纽交五龙,正面刻着李斯所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第二,象征意义非凡。
传国玉玺在那个时候是作为传承皇位的信物,它的象征意义在于“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一旦拥有了传国玉玺就相当于拥有了整个国家,相当于自己得到了上天的承认,是正统合法的君王。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人们是十分信奉神明的,所以这一象征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一种习惯。
秦始皇制造出传国玉玺之后,它变成了传承皇位的一种信物,接下来的历朝历代也把传国玉玺的传承当成了一种习惯。所以在当时,他们认为疆域可以小国立也可以不强,但是万万不能没有传国玉玺。比如唐太宗和朱元璋因为在继位的时候没有传国玉玺,内心感到十分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