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由张角,张宝,张梁等人发动。他们对东汉朝廷的现状很不满意,因此发动了起义。
而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中很多大臣,都对宦官不满意,那么张角等人应该可以与朝中大臣里应外合,来推翻东汉统治。
但历史并非如此,朝中大臣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很快就把起义镇压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有三点。
1、信仰不同
朝臣与起义军的信仰不同,导致了他们不能够站在同一立场。张角创建太平道,以宗教的方式,招揽人才,并建立起义军。
但是朝中大臣他们是不可能信仰太平道的,他们相信权力,金钱,甚至佛教等。所以张角的三观与朝臣们的三观不一致,是不可能合作的。
2、利益冲突
朝臣与黄巾军的利益是有冲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他们都对宦官专权不满意,因此他们都想铲除宦官,然后他们自己来取代东汉朝廷,自立为王,这就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原因。
如果朝臣们都支持黄巾军,那么很可能黄巾军获胜后,张角就改朝换代,成为了皇帝,那么这不是军阀们想看到的结果,他们都想让他们自己称帝,比如,袁绍,曹操,袁术,刘备等人。
既然大家都想称帝,因此也就不会互相合作了,而朝臣们此时都有一个共同的主子--汉灵帝,因此他们也不能过早暴露他们的野心,所以他们彼此合作共同打击黄巾军。
3、缺乏军事才能
黄巾军的领袖们缺乏军事才能,因此东汉的将领们都看不上他们。黄巾军起义时计划就不全面,各地的起义军并没有集合在一起,而是分散在各地。
这使得彼此之间也没有支援配合,他们都各自守各自的城,且不能随机应变,导致了被动挨打,最终起义失败。
而东汉的将领皇甫嵩、朱儁、曹操等人都是名将,他们的军事才能大家有目共睹,所以他们这些人是不可能归附于张角的,因此东汉朝廷的大臣们都是反对黄巾军的。
黄巾军虽然与许多朝廷大臣们都反对东汉的宦官专权,但是他们各有各的想法。良禽择木而栖,黄巾军并非良木,因此大家也都不会依附于它,更不会依靠它。
他们彼此的三观,能力都不一致,因此汉朝官员反对黄巾军也就很自然了。
黄巾军的失败也告诉了我们,人们彼此合作的条件不仅仅是要目标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合作者们之间三观一致,能力还要能互相匹配,否则很难成功。
参考文献:
《后汉书·卷八》
《资治通鉴·卷五十六-五十九》
作者介绍:
肖邦:喜欢中国历史,对历史人物、事件有独到见解。希望通过文字还原历史的真相,揭开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秘密。了解历史,掌握现在,拥有生活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文章链接:
为什么北方边镇的军人会听从安禄山的调遣
想一想,黄巾起义为什么会得到天下的响应?
其一是因为当时的东汉朝廷没有治理好,宦官外戚当政,皇帝昏庸无能,导致民不聊生,从而促使起义的发生,其二是黄巾首领张角以道家符术为人治病十分灵验,从而收取了大量的人心,得到民众的信服,因此起义一爆发,迅速得到全国响应。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其一,黄巾军面对的敌人强大。起义爆发后,镇压黄巾军不仅有庞大的东汉官军,而且还有各地豪强的大小武装,他们面对的是整个地主阶级的疯狂镇压,最终寡不敌众,终于失败。其二,由于起义计划被叛徒出卖,使起义不得不仓促发动,各地起义军之间的相互配合发生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洛阳起义流产,使东汉政府解除了后顾之忧,得以全力镇压外围起义军。
其三,农民起义的历史局限性。从主观方面来说,黄巾军缺乏有战略头脑的军事领袖人物,其起义计划的制定极不完备,起义后各地起义军没有迅速地集结起来,而是分散在各地孤立行动,甚至不进行相互支援配合,终于被官军各个击破。同时起义军首领缺乏军事指挥才能,张角、张梁、张宝、波才、张曼成、赵弘、韩忠等,个个都是只知固守一城一池,或久围坚城,与东汉军拼消耗,不懂得运用灵活的战术战法,取得主动,始终被动挨打,直至失败。
其四,东汉派来镇压黄巾起义的将领,如皇甫嵩、朱儁、曹操等都是一些能征善战的悍将,他们的统兵作战的能力,军事指挥的才能、战术计谋的运用,都高于黄巾军首领,因而往往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终击败黄巾军。
其五,黄巾之乱虽然开始是农民起义,但是在起义后完全背离了刚开始时的宗旨,比当时的官府更疯狂地残害农民,失去了农民拥护的基础,完全化为一股盗匪,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再加上官府的镇压,最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