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曾经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辉煌。但是,一场“安史之乱”却让这盛世戛然而止,进入中晚唐之后,帝国在藩镇割据的内耗中滑向了深渊。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中晚唐时期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曾经有机会压制各地藩镇的,但是却因为内部权力斗争而导致皇权旁落,最终使得中央政权完全糜烂,从而使唐朝彻底失去重新崛起的机会!
而导致这一切的,有一个关键性因素:太监!
到了中晚唐时期,唐朝的太监登上政治舞台,随后他们开始掌控兵权、废立皇帝,进而搅动了整个天下大势!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聊一聊,唐朝太监的逆袭之路!
一切都要从安史之乱说起!
一场安史之乱,让整个大唐帝国进入到藩镇割据的时代!在中央的控制力陷入极度削弱的同时,地方藩镇却借着平乱的机会迅速扩大着自己的权力和实力。虚弱的中央政权只能够依靠藩镇间的相互制衡,从而勉强维持着自己的统治。
当然这仅仅只是权宜之计,朝廷中枢还是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重塑大唐王朝的权威。此时的江南财赋之地还能够持续的为唐帝国中枢输血,所以朝廷就有钱来供养自己的中央嫡系部队。正是在这一时期,神策军开始在朝廷的扶持之下成为中央卫戍部队,其强悍的战斗力也确实有效的震慑了地方。
不过前面一个安禄山叛乱已经让中央对武将有所防备,所以便命令太监鱼朝恩担任观察使对神策军实施监控,后来又干脆将主帅调离,直接让鱼朝恩对神策军实施全面掌控。这就是太监进入军队的开始
有了自己的嫡系兵马,唐朝中央政权开始频频对藩镇动手,这是一种感觉:那就是,天晴了,雨停了,他觉得自己又行了!
但是偏偏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一件大事:泾原兵变!
唐德宗年间,南平郡王李希烈公然叛乱。于是唐德宗调集兵马开始讨伐,其中包括泾原节度使姚令言麾下的五千士卒。但是,这五千人马在途径长安的时候,却因为没有得到犒劳而突然哗变,冲入长安大肆烧杀掠夺,随着叛乱范围的不断扩大,最终逼得德宗皇帝不得不逃离长安。
这次叛乱之中,唐德宗发现唯有太监领衔的神策军由始至终都跟随在自己的身旁。
经历了这件事情之后,唐德宗对于武将的忠诚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痛定思痛之下于是开始让自己身边亲信的太监逐渐的进入军中执掌大权。选择太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人原本就侍奉在皇帝身边,可以算是贴心人;其次,这些人已经算不上真正的男人了,自然也不可能像其他武将那样自己当皇帝,所以是放心人;第三,这些太监很早便进入宫中,都是家境不好的出身,背后并没有任何的政治背景,所以是忠心人。
所以,从德宗皇帝开始,中央军队的主导权便开始逐渐由太监所掌握,并且以宦官专典禁军的制度加以固定了下来。
由于神策军一系做为朝廷的嫡系禁军,所以受到朝廷的倾力扶持,各种待遇是军队中最好的,武器装备是最精良的,新皇帝登基首先一件事就是对神策军大加封赏。这就使得统兵的太监的分量越来越重,到后来几乎是新君继位必须要得到统兵太监的支持。
随着太监一系在中央禁军中拥有了绝对的权力,接下来他们便开始打起了朝廷政务的主意。在唐宪宗时期设置了一个“枢密使”的职位,实际上就是一些小太监负责传递朝廷的政务文书的跑腿儿角色。但是到了中晚唐时期,太监们便开始利用这一职务能够接触到朝廷各类公文的便利插手朝廷政务。于是各种篡改诏书,假传诏令的事情便开始层出不穷。
而这里要说明的是,唐朝和明朝不同,并没有形成稳定的文官集团。这就使得太监一系的势力在插手政务的时候没有遇到强有力的阻力,从而迅速得手。
到了这个时候,太监一系的势力便已经达到了军政通吃了。然后他们再利用手中的军权把皇帝和大臣分割开,代替皇帝下达各种指令,这实际上也就成为了中晚唐版本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里有一个最出名的事件:唐文宗时期爆发的“甘露之变”,太监头子仇士良血洗长安,几乎将朝廷中枢的大臣全部诛杀殆尽,唐文宗却是一声不吭。此时太监一系的权力算是真正达到了顶峰。
当然,归根到底太监终究还是大唐帝国的附属物,离开了皇帝或者失去了皇帝的名义,他们也终究什么都不是。当朱温的大军进入长安之后,太监一系也随着大唐帝国一起被彻底的扫进了历史的尘埃。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
唐朝的宦官为什么权力那么大,甚至到了可以废立皇帝的地步?
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许多宦官的权力非常之大,已经到了超出人们的想象范围之内。宦官逼迫弑杀皇帝的悲剧经常出现,简直就是专权霸道,无恶不作。宦官当中就有李辅国,还有唐昭宗中时代的阉官杨复恭、刘季述等人。这些人都是生前显赫无比、风光无限,死后却是遗臭万年的大宦官。那时候,太监们为什么会达到如此猖狂的程度呢?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太监们手里有兵权。
一、最早接触兵权的太监
公元七百一十年六月,韦后与李裹儿毒死了中宗李显,犯下了滔天大罪,却隐瞒丧事、秘不发丧,并且调重兵把守长安城,防止消息外出、发生意外。即刻派大将军薛思简带五百亲信快速赶往均州,严防均州刺史李重福乘机发动军事政变。与此同时,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随即责人起草“遗诏”:立李重茂为太子,李旦为辅政,韦后为皇太后,为摄政王,以平衡各方势力。
从此以后,薛思简立储有功,成为当权者“圈内之人”,随后进入军界,从此开始宦官接管军权,这便是太监接触军权的开始。
二、李辅国成元帅府行军司马
安史之乱以后,皇上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开始对手中握有兵权的大将产生了戒备心理,于是,安排自己身边的太监李辅国执掌兵权,再加李辅国劝说太子李享继承地位有功,当唐肃宗登基以后,就加封李辅国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掌握兵权。行军司马是协助管理军政防务,操练兵甲、修理军备、预演军事、掌握军法,并且掌管军资粮饷的分配的官,可见权力重大。到了唐朝的后期,由于节度使的职权进一步扩大,统揽辖区内军民财政等,他的职权已经涉及到了地方的行政管理权,由此可见这个权力非常大,而且是一个相当有实际权力的职务。
三、神策军职能变化
唐玄宗时期,曾经安排送信件的人到军队中担任将军的职务,虽然这是临时性的任务,但是,逐渐地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并习以为常,以后,习惯变成了自然,多见就不怪了。
公元七百五十八年,宦官鱼朝恩被皇帝任命了一个很是奇怪的职务:“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主要任务是负责领导九个节度使,以及管辖的数十万大军,执行包围攻击安庆绪的相州,此时,鱼朝恩就直接统领着神策军,当时的功勋战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都在鱼朝恩的领导之下。当战役结束以后,鱼朝恩被封为冯翊郡公。
公元七百五十九年,鱼朝恩将陕州节度使所管辖的军队合并进入神策军,进一步扩大成为万人以上规模的神策军。
公元七百六十三年,吐蕃进攻长安,禁军溃败,唐代宗放弃了京都城,狼狈地逃往陕州,鱼朝恩率领神策军守护在唐代宗左右。等待京城收回以后,鱼朝恩带领神策军一块归于禁军。
后来,鱼朝恩自命不凡、惹怒皇帝,唐代宗派人暗杀了鱼朝恩。但是,神策军的统帅一直都是原来鱼朝恩提拔起来的将领负责。神策军是唐朝从安史之乱以来,能够维持唐朝廷100多年统治的重要保证。
唐德宗即位不久,就想削减宦官权力,随即任命与神策军没有任何关系的白志贞担任了神策军的统帅。但没想到,在公元七百八十三年,爆发了“泾原兵变”,在动乱之中,唐德宗被一群乱兵赶出了长安城,在逃亡的时候,还差点丢了性命。
“泾原兵变”的发生,使得唐德宗从此再也不信任外臣,将神策军的权力全交给了宦官,同时,提升了神策军的地位,接近于离皇帝最近的禁军主力部队,享受的待遇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军队,具体如下:
第一是给养高于其他军队三倍,并且经常性地额外赏赐;
第二是是在将和士兵在调转晋升方面有优先权;
第三在法律上享有特权。
到了唐穆宗以后,唐朝经历了九位皇帝,在此其间,只有唐敬宗、唐哀帝是正常继承皇位,其他的皇帝都是在宦官的操纵下,来完成继承皇位的大事。
唐后期,宦官集团完全掌握了神策军,也就是唐朝的兵权,多少年来,宦官以神策军为工具进而控制着皇权。
结语:
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已经非常严重,许多宦官的权力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程度,他们有的逼迫皇帝书写诏书,有的凌驾于皇帝之上、有的逼迫皇帝自杀,依仗手中的军权,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正是这种宦官乱政、把控军权,成为唐朝最后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
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为何能够掌握皇帝的生死,还能废立大权呢?
历史上,东汉和明朝是宦官专权的重灾区。其实,唐朝中后期也出现了类似现象。相较东汉和明朝,唐朝的宦官除了抓权,还控制着皇帝。自唐穆宗后的九位皇帝,有七位是宦官所立,敬宗、文宗甚至被宦官所杀,这在历史上十分罕见。宦官哪来这样的底气呢?一窥神策军的发展,便能知晓答案。
神策军的成立,与吐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吐蕃在七世纪强势崛起,对唐朝的西北边境构成了严峻的威胁。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六月,名将哥舒翰率军攻陷了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石堡城,以此为契机,占据了黄河九曲,取得对吐蕃的战略优势。
天宝十三年(754年)七月十七日,哥舒翰上书获批,成立西北边防军,以此为战略支点,持续碾压吐蕃。神策军在洮水南岸的磨环川成立,首任神策军使由洮阳太守成如缪担任。神策军最初编制只有两千人,相当于现在一个团的兵力。
次年12月16日,安禄山起兵反唐,攻势凌厉。朝廷抽调边军,驰援赴难,神策军也是其中之一。公元759年,神策军将卫伯玉率领千余人,参加了相州之战。尽管唐军占据了人数优势,但相互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结果一败涂地。
卫伯玉败逃陕州(今河南省三门陕西),不久前神策军原驻地已落入吐蕃之手。无家可归的卫伯玉只得暂驻陕州,站在了抵挡史思明叛军的第一线。此时,深受唐肃宗李亨信任的宦官鱼朝恩也在陕州督军。神策军第一次与宦官有了交集。
上元二年(公元760年)二月,叛将史朝义率军夜袭陕州,卫伯玉主动出击,在永安大破叛军。肃宗大喜,褒奖神策军,命其镇守陕州,卫伯玉受命入朝,鱼朝恩乘虚掌控神策军,原先的边防军变成了藩镇军。在鱼朝恩的运作下,神策军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陕州节度使所属的军队,统统被其纳入神策军,军队规模扩大到万余人。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犯边,直驱长安。代宗李豫出逃陕州,鱼朝恩率神策军充当禁军,保护代宗的人身安全。随后,代宗在神策军的护卫下,回到长安。两年后,吐蕃再次侵扰关中,神策军驻军苑中,并分设左右两军,从此确立了中央禁军的地位。
神策军分立之后,各设大将军一人、将军四人、统军两人,屯驻京畿和关内要地。为统一指挥,设立护军中尉,节制神策将吏,同时以左右神策行营的名义,统率京畿和所在地的驻军, 由此可以看出,神策军具有拱卫京畿和野战的双重职责。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鱼朝恩获罪身死,神策军恢复了由兵马使统率的先例。然而建中年间爆发的“泾原兵变”改变了神策军的命运。建中四年(783年),原凤翔节度使朱泚发动叛乱,长安失陷。德宗带着妃子、太子、宗亲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紧追不舍,轮番围攻奉天一月余。关键时刻,神策军及时救驾。叛军人多势众,神策军顽强作战,敢打敢拼,迫使叛军无功而返。随后,神策军收复长安,迎回德宗。
经历这一变故,改变德宗的观念。在出逃过程中,皇帝的威仪荡然无存,文臣武将或逃或降,只有宦官忠心地环伺左右。大笔军费豢养的军队,随时可能反咬一口。只有神策军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堪称当时军事力量的台柱子。
德宗认为宦官是最值得依赖的对象,神策军是最能打的军队,两者结合,强强联手,必定能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德宗任命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帝既以禁卫假宦官,又以此宠之。”至此,宦官掌控禁军成为一项制度。
凡事就怕万万没想到。宦官仇士良的出现,使得神策军彻底沦为宦官打手。宪宗即位之初,提拔心腹宦官仇士良为内给事,权势日益。经宪宗、穆宗、敬宗三朝,仇士良虽呼风唤雨,却无法坐稳“宦官一哥”的位子。
文宗李昂即位后,对王守澄为首的宦官势力,十分不满,有意提拔李训、郑注等人,密谋铲除宦官势力。太和五年(公元835年),文宗设计剥夺了王守澄的兵权,将其免职、赐死,另立王守澄的对头仇士良填补权力真空,出任左神策中尉,掌握神策军的权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