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满楼
“太后下嫁”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在民国初年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
某种程度上说,炒作前朝秽史通常是一种痛打落水狗的行为,而以事实论,所谓“太后下嫁”之事,在清朝官方档案文书中其实找不到没有任何记载。
当然,也有好怀疑者认为,这想必是清朝统治者也觉得不好意思,于是在事后删除了,这才没有任何正式记载。
但十分奇怪的是,被征服而心有不甘的朝国在《李朝实录》里也没有任何记载,而后者一向是对清朝丑事津津乐道、如实记录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当时真有“太后下嫁”此等大事,不说应照例诏谕属国,即便不诏谕,因为被征服而腹诽的朝人也绝不会放过这个绝佳的嘲讽良机。
很多人认为,孝庄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是为了保住儿子顺治的皇位,但实际上,在皇太极死后,顺治继位实际上是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不可能由孝庄太后委身多尔衮所取得。
毕竟,在顺治和孝庄太后的背后,有势力最强的两黄旗和蒙古部落的坚定支持,加上代善、济尔哈朗等人的势力,只有两白旗支持的多尔衮想要当皇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再说了,多尔衮眼界甚高,身边美人如云,其“于八旗选美女入伊府,并于新服喀尔喀部索取有夫之妇”。
期间,多尔衮还逼娶朝鲜公主,因嫌其不美而让朝鲜再选,搞得邻国朝野大怨。
而在多尔衮摄政期间,孝庄太后已经三十多岁往四十岁走,后者也一向算不上美人(从流传的画像可以看出),她嫁给皇太极纯属政治联姻,并不是因为她漂亮而被选中。
在皇太极的“一后四妃”中,孝庄第二个进宫,位次却列在最末,这说明她其实并不受宠。如此,多尔衮没有必要去打她的主意罢?
此外,也有人传闻,在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孝庄太后临终前,其留下遗嘱葬在关内清西陵,而非盛京昭陵和皇太极合葬,恐怕与“太后下嫁”这事有关。
不过从孝庄太后的遗嘱原文来看,其中主要有两点:
1、太宗文皇帝(即皇太极)安奉已久,陵墓不宜轻动,不要因为合葬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2、太宗文皇帝葬于盛京,我心恋汝父子(顺治、康熙),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从文本上看,孝庄太后的意思很明白,她不与皇太极合葬主要是遵循“卑不动尊”的原则,其主要原因:
按当时的情况看,去世晚的皇后想与先驾崩的皇帝合葬的话,势必将先帝地宫墓道重新挖开,然后再入葬填埋。
在时人看来,如此大兴土木对先帝的“干扰”自是不小。由此,清朝的太后大多在帝陵附近另辟新陵,单独下葬,如乾隆生母钮钴禄氏即单独营建泰东陵。
此外,孝庄太后不愿远葬盛京,原因是“不舍儿孙”,想和儿孙(即顺治、康熙)葬在一起,这事说来也在情理当中。
毕竟,皇太极驾崩次年即清军入关,孝庄太后和顺治、康熙在关内过了几十年,感情当然大不一样。
不管怎么说,“太后下嫁”的传说流传甚广,如孟森所言:
“清世虽不敢言朝廷所讳之事,然谓清世祖之太后下嫁摄政王,则无南北,无老幼,无男妇,凡爱述故老传说者,无不能言之”。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清末民初的非常时期,由于一些政治方面的干扰而催生出各种丑化清朝帝王的不实之辞,如“孝庄太后下嫁”、“顺治出家”、“乾隆乃汉人之子”等。
公道的说,如果以上这些仅仅是茶余饭后的闲谈之资,倒也无伤大雅,但要据此为信史,言之凿凿,那就未免差之千里,不得不慎重了。
孝庄太后是为了自己的儿子的皇位才嫁给多尔衮的吗?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对于孝庄而言这是值得的,委屈自己成就了儿子以及后世。
皇太极的突然猝死,让31岁的孝庄有些慌乱,自己的儿子年纪尚小,面对着多种势力严重觊觎皇位,孝庄毅然决然的拉拢多尔衮,多尔衮当时掌管军政大权,如果能够辅佐自己的儿子,那就没人敢反对,不得不说孝庄这一步棋走的大气。多尔衮当时完全可以自己当皇帝,不把小儿皇帝放在眼里,但是因为孝庄,他放弃了,还全心全意的为顺治皇帝打通道路,多尔衮对孝庄可谓用情至深。
而孝庄利用了多尔衮,借多尔衮之手将反对顺治皇帝的大臣全部铲除,还有就是孝庄皇后为了保住儿子的位置,没有给多尔衮生下任何子嗣,避免了一场战斗。
当时多尔衮可以随意进入后宫,就连顺治皇帝都不能随意见母亲,再加上顺治皇帝本来就对多尔衮有积怨,朝堂上的摄政王,于是顺治皇帝在多尔衮死后还要掘墓泄气,撤掉之前的所有封号,这些孝庄不可能不知道,都默认了。
孝庄之所以能有此举也是受风俗启发,当时少数民族也有弟接受嫂的风俗,不然当时朝堂上早就反对了。
还有就是孝庄死前说自己挂念顺治和康熙,想葬在离他们近些位置,压根没说多尔衮的事情,表示孝庄还是最爱皇太极。孝庄是让后人佩服的太后,不光守住了皇太极的江山,辅佐儿子顺利继位,还培养出一代明帝康熙。
清朝初期的“太后下嫁”是否真实存在,孝庄是否屈尊委身于多尔衮
在清朝 历史 上,孝庄太后绝对称得上是一位风云人物、女中豪杰,尤其是在清世祖顺治皇帝英年早逝之后,顺治皇帝母亲孝庄皇太后忍着悲痛,力排众议,让年仅八岁的玄烨成为皇帝全力辅佐。
正是由于孝庄的努力,才成就了后来的康乾盛世,将大清王朝带到了鼎盛时期,孝庄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然而谈孝庄事迹的,必涉及下嫁问题。倘是民妇,本无关国故,因是太后,遂起纷议。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满族古有的习俗,兄长去世,弟弟要继承兄长的一切遗物,同时也要续娶嫂子。当年多尔衮续娶自己的嫂子孝庄文皇后,是符合满族习俗的。
皇太极驾崩时,孝庄才三十多岁,而顺治才六七岁。而多尔衮却手握大权,是朝中说一不二的人物,其野心就是想以代统天下,年幼的小皇帝随时有可能被他废掉,据说他连“玉玺”大印都搬到了自己的睿亲王府里。这样看来,孝庄为了保住儿子皇位,不得不委身于小叔子多尔衮,从而屈尊下嫁给。
多尔衮原是“皇叔父摄政王”,但他却突然自己已成为“皇父摄政王”,并公开以皇上父亲的身份自居。这个突如其来的称谓,使人们想到:只有皇帝的母亲下嫁了,才有可能产生。
孝庄太后殡天后,没有与沈阳“昭陵”的皇太极合葬,而是葬在了“清东陵”的“风水墙”外。对此,人们便猜测一定是事出有因。因为按清早期的丧葬制度,皇后、妃嫔死后都是要与皇帝合葬的。因此,孝庄可能是因为下嫁了多尔衮,而无法与先皇合葬;
认为太后不曾下嫁的,主要根据以下几点:
“太后下嫁”之说,史料没有任何记载。但是,像《清史稿·多尔衮传》中,对多尔衮构陷豪格,强纳豪格之妻为妃之事,都作了详细记录。如果“太后下嫁”是名正言顺的成婚大典,既然是符合满族旧俗的就没有什么可值得隐瞒的。所以宫廷史册或其他史料,不会没有一点记载的。
孝庄太后去世时,皇太极已经死去多年了。所以,没有让她去昭陵与皇太极合葬,可以是按照古代“卑不动尊”的礼俗,才没有合葬的;况且,昭陵里已合葬了孝端文皇后。
如果以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来说“太后下嫁”,也是不足为凭的。因为古代的早有一些君王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称谓的;并且孝庄,也曾经认“传教士汤若望”为“码法”——父亲的意思。
就史学界而论,太后下嫁一案,今虽尚不能作明确的结论,不管如何,“孝庄”在世的七十四年里,她与清朝的四代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共同经历了内忧外患、风风雨雨。她以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在大清朝的风雨兼程中度过了传奇精彩的一生。
#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