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为大清逐鹿中原立下赫赫战功,可以说没有他大清进驻中原就是黄粱一梦,他的权力比皇帝还要大得多,就连大清的皇帝也要尊称他为皇父摄政王,他就是被称为清朝第一开国功臣的爱新觉罗 多尔衮,一个本可以成为皇帝却最终与皇位失之交臂的倒霉亲王。
那么问题来了,权力那么大 地位那么高的多尔衮,为什么最终没能成为大清的皇帝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今天我们就穿越百年的历史风浪去揭开这一段历史真相。
公元1643年,年仅52岁的皇太极在沈阳故宫驾崩,给蒸蒸日上的清朝来了当头一棒,由于皇太极死得太突然,并没有来得及立下遗嘱,致使一时之间找不到人来继承这个皇位,皇位由谁来继承成为整个清廷热搜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名。既然老皇帝没有立下遗嘱,那就按照老规矩,大家一起来开个会商量一下由谁来继承皇位吧。在皇太极之前清朝一直都是实行的推举制,汗位的继承人需要由大家共同讨论推举产生,和咱们现在的民主选举类似。
但是皇太极登基为皇帝之后啊,就改变了这种推举制,皇位的继承沿用明朝的继承制,而现在皇太极还没来得及立下遗诏,自己就先翘辫子了,所以大家伙儿又不得不重新启用推举制,经过几天的激烈角逐,大家一致推举出了两名皇帝候选人,一位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而另一位呢咱们可能都比较熟悉,他就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十四弟爱新觉罗 多尔衮。
但是啊这个时候大家都懵了,因为这两个人各有优势,而且还都有各自的势力,这叫满朝文武实在不好作出决定,那咱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人谁更有优势呢,论出身,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豪格是当之无愧的皇位候选人,而多尔衮是努尔哈赤十四子,皇太极弟弟,按照兄终弟及的规矩,多尔衮也有资格继承皇位,论军功,豪格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征蒙古 征朝鲜 打败明军,豪格立下了赫赫军功,而多尔衮也不是凡人,征蒙古察哈尔部,大败林丹汗,获得传国玉玺,被封为墨尔根戴青,论实力,豪格是正蓝旗旗主,而且获得了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两红旗旗主代善的支持。
而多尔衮兄弟三人虽然只掌握两白旗,但是战斗力杠杠的,也丝毫不逊色于豪格,在这里了呢咱们得先了解一下清朝的八旗制度,清朝的八旗包括正黄旗 镶黄旗 正蓝旗 镶蓝旗 正白旗 镶白旗 正红旗 镶红旗,清朝的八旗本无高低之分,但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和镶黄两旗由皇帝直接统领,区别于其它由宗室子侄统领的六旗,因此正黄旗和镶黄旗的地位比其他六旗高,而其他六旗的地位平等,顺治帝时期多尔衮统领的正白旗也由皇帝直接统领,因此八旗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
论年龄,俩人都是30多岁的年纪,年富力强,经验丰富,豪格虽然小一辈,要向多尔衮叫一声叔,但是豪格却比多尔衮还要大3岁,因此俩人可以说是旗鼓相当 难分伯仲。
八旗会议开了多次,每次都是火药味十足,最终也难以讨论出一个结果,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忽然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既然大家不能达成统一意见,不如我们换一个候选人吧,立先帝9子福临为新皇帝如何,这是多么吃人意料的建议,但是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多尔衮居然一口同意了。
这让闹得沸沸扬扬的朝堂顿时安静了下来,而豪格见到多尔衮如此欣然地接受这个建议,自己也不好在多说什么,于是也只好表示同意,于是年仅6岁的福临就登上了大清的皇帝宝座。
成为后来的顺治皇帝,看到这里你可能就要问了,多尔衮和豪格争皇位争得不可开交,为什么他们又都会不约而同地同意让福临即位呢,其实啊这一切的一切都有一个幕后黑手在暗箱操作,那就是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
孝庄当时虽然是皇太极的妃子,但是她却并不得宠,地位在皇太极的众多妃子中也是最低的,不过好在她有个儿子 福临,俗话说母凭子贵,在当时的环境下,福临无疑是孝庄翻身的绝佳利器,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孝庄这个人非常的有先见之明,她知道如果多尔衮和豪格争夺皇位势必会两败俱伤,而一旦这两人两败俱伤,大清的江山就会分崩离析,要知道当时豪格和多尔衮,是大清国逐鹿中原对抗明朝的主力部队,一旦他们发生内斗 斗个鱼死网破,初生的大清国就会失去左右手,到那时候别说继承皇位了,恐怕连大清的江山也会不复存在,他们的日子只会更加难过。
于是孝庄就当起了说客去游说那些大臣,只要搞定他们就一定能化解这次夺位危机,孝庄首先找到济尔哈朗,当时济尔哈朗是镶蓝旗旗主,手握重兵,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和皇太极关系极好,因此倾向于支持豪格继位。
孝庄告诉他,豪格为人强势,他一旦登上皇位,势必会为加强皇权从而削弱济尔哈朗的权利,如果支持福临即位,福临还小,还需要这些长辈的辅佐,所以如果济尔哈朗支持福临就可以做摄政王,不仅地位没有降低反而还会提高,济尔哈朗一想好像是这个理儿,于是就答应了孝庄。
接着孝庄又找到了多尔衮,这多尔衮可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当年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多尔衮就有机会继承汗位,现在机会再次来临,他会轻易放手吗,孝庄对多尔衮说,你和豪格两强相争,必定两败俱伤,这样对大清是没有好处的,我们的江山得来不容易,如果就这样分崩离析,你当了皇帝又如何,你还有能力统一中原吗?
这句话戳中了多尔衮的软肋,大清的江山有一半是多尔衮打下来的,他当然是希望看到大清能统一中原的,如今江山未稳,如果八旗还在内斗,那他们可能永远都要憋在关外,这不是多尔衮想要的。
除此之外孝庄还找到了其他的八旗旗主和大臣,并向他们讲述了如果多尔衮或者豪格即位后的利害,这些大臣无不被孝庄的言语所折服,所以在八旗最后一次会议上,多尔衮首先同意福临即位的建议后,这些大臣也就纷纷附和了。
说到底多尔衮和豪格,都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都有可能成为大清国的下一任君主,但是最终却是一位六岁的小毛孩登上皇位他们都输了而且输得彻底,输在孝庄的花言巧语下,但是也正因为他们输了,才成就了孝庄这位真正的大清国母,成就了大清两百多年的江山。
多尔衮手握重权,为何不篡位自己做皇帝?只是因为孝庄吗?
当然不是,主要还是当时,他没有那么手握重权。他权倾天下是因为后来做了摄政王,但是在皇太极刚死的时候,他是有强劲的对手的,就是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豪格是蓝旗旗主,又得到皇太极两黄旗的支持,两红旗也暗中倾向。而多尔衮只有两白旗,虽然他比豪格更强,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大概率是不如豪格的势力的。最后二人妥协,都不当皇帝,而是让福临这个小孩子当皇帝。
孝庄在其中可能起到了一些影响,起码皇太极那么多孩子,最后选了福临,就有可能是她操作的结果。但多尔衮不篡位,她可起不到那么大作用。
多尔衮英勇睿智,为什么在皇太极死后,他不当帝王呢?
前期多尔衮是实力不够,尚且年轻,而后期论实力没人比得过他,之所以不废帝自立,更多的是因为受局势限制。
皇太极驾崩后,皇位之争主要在皇长子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两人之间。豪格手里有自己的正蓝旗和原皇太极手下的两黄旗,以及镶蓝旗的支持;而多尔衮只有他们三兄弟的两白旗;由于代善当时是思想还是倾向于立长子的,所以很明显局势是对豪格有利的。但就人格魅力和对手下军队的控制力,豪格远不如多尔衮强。
多尔衮之所以最后没有争位,最重要的原因是,虽然他本身能力很强,但八旗间相互制约,互相抗衡,即使是多尔衮也不能贸然行事。而且当时清军刚刚入关,此时因帝位之争而自家人内斗,将前功尽弃,多尔衮还是很顾全大局,不愿冒这个风险的;再者顺治登基时年龄尚小,即使多尔衮不当皇帝,他也是实际意义上的执政者。
大多数人都知道多尔衮对清朝的贡献估计也就只在他父皇努尔哈赤之下,那为什么后来天下已定多尔衮不废掉顺治自己登基,因为即使多尔衮有想要废顺治的心,也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顺治四年天下刚初定,而多尔衮是在顺治七年死于塞北狩猎途中的,一是他根本没有时间筹划废帝,他当时的身份是皇父摄政王,事务繁忙,大大小小的政事要处理;二他的死实在是一个意外,报道宫里时顺治和孝庄都很吃惊,应该是喜忧参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