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帝与嫔妃的爱情故事里,最让人津津乐道就是李隆基和杨贵妃,而我觉得它之所以被无数人争相拍成电影电视剧,甚至改编成无数的版本,白居易的那首“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还是恢宏的大唐气象功不可没,给它赋予了闪耀的光芒。
而明万历皇帝在位期间,无盛事,也无人可以赞叹的事迹,整个朝代的光芒都给了张居正、戚继光和海瑞,而他落得的名声就是远离他的大臣们,消极怠工了几十年,毫无作为的皇上。
万历皇帝为了会开始怠工呢?原因之一就是他没法立他心爱的女人的儿子当太子。我以为刚开始或许有这个原因,后来变成了一种无奈之下的权力的博弈和抗争。
在万历皇帝18岁的时候,却对一个14岁的小女孩一往情深,她就是后来的淑嫔,最后的德妃郑氏。
在网文小说里,最喜欢写的一个情节就是帝王的寂寞,无人可以倾诉和安慰,这时遇到了女主角,通常都是聪明过人,意志坚决,从而得到了皇帝的青睐,还有一点就是知识渊博,成为皇帝身边循循善诱的人,郑氏真是条条都符合。
她是非有闭月羞花的美貌已无从可考,但她和万历都喜欢读书,最重要的一点,她对万历所遭遇的一切看得透彻,虽然他身为皇帝,看起来是最有权势,最富有的人,但实质上他不过是只能被人摆布而成为摆设的道具,一具执行别人递交的法令的机器而已,包括他的母亲,他儿时的大伴,他的曾经的恩师。
而她更知道一个男人的需求,对于那些百依百顺,但又离他万里怕他惧他的嫔妃,皇帝是不喜的,所以她的敢于直言反而显得更加与众不同,可以倾听万历的诉苦,也可以嘲讽他的无能,这完全符合网文小说里帝王独宠女主的理由和情节。
万历感到了这种精神交流的力量时,也就埋下了帝王专宠的祸根,之后的发展就完成不是小说,是现实了。
立太子之时,万历想立德妃郑氏的儿子常洵为太子,但被群臣一力反对拒绝,群臣认为应立长子常洛,甚至批评皇帝专宠爱德妃郑氏,各届首辅都力荐立常洛为太子,万历抗争坚持达十年之久,不过最终只得妥协了。但妥协之后,他便再也不与他的群臣们交流了,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消极怠工。
那位独得专宠的郑氏却被群臣们认定为危害国家社稷的妖孽,就算后世也没有人同情她,反而更怜惜的是那个经常杖毙宫女,得不到皇帝宠爱的王皇后。在万历皇帝死后,她也只能在紫禁城一座寂寞的冷宫中渡过她最后的十年。
皇帝专宠在历史上不是美好的故事,放在网文小说里让人心醉沉迷,觉得帝王爱情独爱一人是多么可贵。可这才是现实里皇帝的悲哀,因为他不是普通人,他是皇帝,是不能有自己的感情的万民象征,他可以后宫佳丽三千,却不可以独宠一人。古人也是深知枕头风有多厉害的,所以对于他专宠的女人也不是好事,红颜祸水的下惨一般都会很惨。
可皇帝又必须象一个道德楷模一样活着,不能被任何情感所左右,这是对坐上那至尊之位的人必然的要求,可是人毕竟是人。不少人也将万历消极怠工归罪于郑氏,认为女人误国,其实那不过是个引子,即使没有郑氏,也有李氏、王氏,只要万历还是个活生生的人,他就没有办法让自己像个没感觉的机器一样活着,没法被当成一个道德的摆设。
万历皇帝抗日援朝:四百年前的面子工程,还是中华帝国宿命之战
在日本京都有一家“丰国神社”,专为纪念战国“大佬”丰臣秀吉所建,内有一座大坟名曰“耳鼻冢”。
那里埋的可不是日本人,而是高丽人和明朝将士的耳鼻 ,计有高丽军人鼻18万多,明军人鼻29014枚。换句话说,将近三万中华健儿的魂魄,长眠于此 ,而这个数字,只是明军在那场战争中损失的一部分。
直到现代,在日的韩国人每年还要赴现场举行“慰灵祭”,纪念在那场战争中献身的民族英烈。
那场战争,便是1592—1598年的万历朝鲜之役,朝方称为“壬辰倭乱”,日本则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在中华史书上,它又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对阵形势,是明朝与朝鲜联军PK丰臣秀吉的日本联军。
我们中国人常说, “小人得志便猖狂”,这其实无关道德品质,而是人性使然,当小人物从草根突然跃上巅峰,在自卑与自负的急速切换之下,他要证明自己、贪功好胜的野心,往往更甚于常人。
这大概就是丰臣秀吉“人心不足蛇吞象”,脑洞大开妄图一统东亚的思想根源。
出身贫苦农民家庭,自小便失去父亲随母改嫁,因瘦小猥琐而被人称为“猴子”的丰臣秀吉, 在日本战国时代的风云际会之中,竟一度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晋位为“关白”(类似于中国的丞相),成了“挟天皇以令诸侯”的日本曹操。
接下来要做什么?
丰臣秀吉南征北战,离不开麾下御用商人的财力支持,这些日本豪商积极要求开拓海外市场,尤其是近在咫尺的朝鲜和地大物博的明朝。而此时的丰臣秀吉,大约已经头脑发热找不着北了,1585年刚刚就任关白,便对家臣言道:
辗转到1592年,也就是大明万历二十年,当日本联军对朝鲜悍然开战,攻下了王京汉城之后,丰臣秀吉也终于公布了他重整“大东亚秩序”的“二十五条方针”, 包括吞并朝鲜、中国和东南亚,将天皇移驻北京,朝鲜和日本分别由几位养子分管,自己驻扎在贸易口岸宁波,掌控整个“大东亚帝国”的一揽子规划。
此时,朝鲜和明朝在做什么呢?
学生在底下忙什么,老师在讲台上其实一清二楚。
早在丰臣秀吉出兵前一年多,明朝方面就通过琉球和日本本土的耳目,搜集到了确切情报,还很贴心的给小弟朝鲜做了通报。
彼时的朝鲜,正处于李氏王朝时期,就是烂泥扶不上墙的阿斗,世风重文轻武,朝堂党争不断腐败不堪,地方武备废弛,全国8个道(大致相当于中国的省)300多郡县,大多数不设防,时任国王宣祖李昖,也非英杰雄主,只好做埋头鸵鸟。
1592年3月,日本水陆大军16万渡海而来,一路势如破竹, 先攻占釜山,5月就拿下了王京汉城,6月攻陷平壤。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朝鲜全国八道,倒有七道半落入倭人之手 ,只剩下平安道北部,靠近中国辽东的义州一带尚存。
朝鲜王室此时已是惊弓之鸟,政府也早就瘫痪,两位王子被劫,连历代皇陵都被日本人扒了, 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国王李昖不图恢复,竟然厚着脸皮提出,要丢下江山内附明朝,请求去辽东当寓公。
明朝这边,是看热闹还是搭把手,也争论不决,关键时刻,深居简出的万历皇帝却突然表态,严令李昖不得内渡,要坚守待援,同时命内阁尽快出兵相救。
万历给李昖的圣旨中,语重心长,耐人寻味:
历史 总是惊人的相似。这一幕在四百年后,又重演过一回,战线也还是从鸭绿江边打起,只是东洋倭寇换成了西洋大兵,此是后话不表。
首批援军,是就近征调的三千辽东精骑,由辽东总兵祖承训率领驰援平壤。因为事出仓促,且敌情与地形不明,这支队伍很快就遭到了日军优势兵力的围剿,损失惨重,副将史儒阵亡。
万历帝急调在宁夏平叛前线的李如松为军务提督,赴任朝鲜战场。李如松乃辽东名将李成梁长子,兼具地利与人和之便,筹集了四万大军和大量物资,浩浩荡荡杀来,很快便扭转了局面。
1593年正月,李如松在平壤与日军决战,一场大胜,将倭人驱赶过了大同江。日本所谓的战国名将集团:凤山的大友义统,白川的黑田长政,平山的小早川秀包,牛峰的立花宗茂等等,皆望风而逃。
明军如风卷残云,半月之内收复失地五百里,包括黄海道、平安道、京畿道、江源道、咸镜道,朝鲜三千里江山,八道已光复五道。朝鲜三都之中,平壤、开城业已夺回,仅剩汉城还在敌手。
然而关键时刻,李如松的“天朝病”却发作了,轻敌冒进,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进程……
1593年2月26日,就在汉城以北十几公里,一个名曰“碧蹄馆”的地区,爆发了万历朝鲜之役中,最惨烈的一场中日大会战。
历史 上对于这次战役的评价大相径庭, 日本人认为,他们巧施口袋阵,围歼了明军精锐,扭转了战局;明粉则指出,明军是以一当十,极大杀伤了日军,取得了一场以少敌多的大胜。
今天复盘来看,明军因冒进而中了埋伏,这是不争的事实。当时,明军査大受部三千人马,轻松吃掉了汉城外围的日军十时连久兵团,李如松得报后心情大嗨,又带了两千人出来,想要合兵一处,趁势夺取汉城。
孰不知,日军的“战国名将”们,早在此囤积了四万多大军,拉开大网,要将明军围歼!李如松的两千人,第一时间入场的只有一千,另有一千人还在路上,加上査大受的三千疲兵,总共四千多人, 说明军以一当十,当真不假。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李如松临危不乱,非但不退,还指挥部队发动了反冲击。双方抛却生死,放手一搏……
李如松的亲将李有升,为掩护主帅,不幸被倭寇乱刀砍死;
游击将军李有异中了倭寇挠钩,被钩下马来,惨遭乱矛穿身而死;
李如松五弟李如梅,会当弯弓如满月,射杀倭将小野成幸、安东常久;另有倭将十时连久中箭之后,伤重不治而亡;
李有异殉国之前,斩杀了小川成重;
祖承训斩杀倭将久野重胜、池边永晟,一雪初战不力之前耻;
查大受枪挑倭将安东幸贞……
最后时刻,李如松的副将杨元率另外的一千援军到场,这成为压垮日军的最后一根稻草,主帅小早川隆景不知虚实,不敢再战,遂撤回汉城,明军也收拾残军退兵。
综合各类资料的战况统计,明军损失约1—2千人。李如松自己上报的阵亡仅264,但根据惨烈的战况,绝不止这个数字;日军阵亡大约6千人。 从战损比来说,明朝确实获得一场“大胜”,但从战略上说,闪击速胜,一劳永逸解决朝鲜问题的机会,也就此流失了。
出兵朝鲜之前,万历皇帝千叮万嘱,对倭寇要 “相机剿除,以绝后患”,但在碧蹄馆之战后,日军收缩团踞朝鲜半岛南部,而明廷也不得不与丰臣秀吉坐下来谈判了。
就像二战中著名的库尔斯克会战,德军伤亡36万人,损失1500辆坦克和1000余架飞机,苏联红军伤亡87万多人,损失6700多辆坦克和2200余架飞机, 德国人以少换多,但苏联却从此获得了战略进攻的主动权,损失更大的一方,反而是战略赢家。
那么,中日谈判,结果又如何呢?
强盗就是强盗,丰臣秀吉一开口就不同凡响,朝鲜全国一共八道,干脆你我各占四道,分了得了,另外你还得封我为王,开放口岸准许我们的人来做贸易……
万历帝的回复是,小样儿你想得美,朝鲜是我小弟,我帮他出头,可不是图他家产,你们的人赶紧滚蛋没商量,封王和贸易的事倒是有的谈,不过说好了,我只开宁波港,你们还是打着朝贡的名义来哈……
丰臣秀吉表面上接受了明朝的条件。1595年9月,明朝使团在大阪举行册封仪式,以丰臣秀吉为日本王, 册封诏书今存大阪市立博物馆,御赐金印、冠服今存京都妙法院。
自然,这只是倭寇的缓兵之计,日军迟迟不肯撤出朝鲜,到1597年初,14万水陆大军再次袭来,万历朝鲜之役的第二阶段拉开序幕。
第二阶段颇似第一阶段的翻版,明军经略杨镐、提督麻贵从汉城出兵,一路扫荡倭人,打到朝鲜半岛南端与日本隔海相望的蔚山。倭寇困守孤城,饥渴交加,主帅加藤清正本想要“杀身成仁”了, 却不料国运使然,天降大雨给日军送来了淡水,也迟滞了明军攻势,随后日本毛利秀元的援军杀到,杨镐仓促退兵,因此而被万历皇帝革职回乡。
战争再次进入相持阶段。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1598年9月,一代枭雄丰臣秀吉突然病逝, 也有野史传言,是信了中国“ 养生 砖家 ”的话,跟二十年后的明光宗朱常洛一样,服食丹药而死。
狂人离世,日本初代目的“大东亚帝国”梦也就醒了,各派势力从朝鲜撤兵,不久之后,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内战。著名的“忍”者德川家康上台,后成立德川幕府,闭关锁国,直到三百年后的甲午战争,日本才重新开始在东亚兴风作浪。
明朝方面,保住了朝鲜“自古以来”的领土完整和藩属地位,从战略上说,此乃完胜。但大明的国力、军力和财力却因此损失惨重,尤其是毗邻战区的东北地区, “东征调发,行伍空虚”,“辽阳精锐,尽死于此”。
据朝廷户部的统计,明朝辽东地区,原有兵额九万五千人,直到战后两年(1600年),也只恢复到四万人,只有战前的四成多。辽河流域的二十多个卫所,每卫只剩下一千多兵士。
尤其是,兵士的数量好补充,战力却不是短期可以恢复的。
例如碧蹄馆之战,李如松的绝对损失数并不大,却为何从此“不敢有所为”? 因为死的都是他们李家将门,两代人恩威并施带出来的精锐亲军,如同“戚家军”、“岳家军”一般,有半私兵的性质,其战斗力和战斗意志,跟新兵蛋子绝不可同日而语。
而作为援朝后方基地,辽东地区的民政也就此糜烂,因为沉重的军需负担,当地的 “骡子车子,都已荡尽, 民生 嗷嗷,至有卖子而食者”……
援朝之战后仅仅十几年,努尔哈赤便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改元天命,明王朝的国祚,从此进入倒计时。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么不计代价的抗日援朝,值得吗?
这该不会是万历皇帝的一场面子工程吧?
疑问其实本不该有。无论哪朝哪代, 历史 上凡朝鲜有变,存亡一线之际,中华从来都是全力以赴,出兵解危救困。
像公元663年,朝鲜半岛上的百济残余势力联合倭国,欺负唐朝的小弟新罗。唐将刘仁轨在白江口附近海域迎战倭国与百济联军, 唐军1.3万、唐舰170艘PK联军4.2万、敌舰千余艘,结果是“(唐军)四战皆克,焚四百船”,“(倭船)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把对手一口吞掉连骨头都没吐。
此后,输光了裤衩的倭人打心眼里服了气,走马灯似的往中土送遣唐使,全面向中华学习,开启了著名的“唐风文化时代”。
唯一一次见死不救,是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远征平壤,在1637年迫降朝鲜,使之与明朝断绝关系,成为后金属国。但当时,明朝早已内忧外困,崇祯皇帝确实有心无力,坐看大明被断其右臂,7年后,自己也吊死煤山。
该不该出兵援朝?这是 历史 给出的一个反例。朝鲜半岛对于中华帝国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至于甲午战争期间,满清抗日援朝失败,中华从此失去朝鲜藩属之地,此后结局如何,更是众人皆知。
说回到万历时期,以丰臣秀吉的行事做派,万历皇帝如果不硬扛,待他整合了朝鲜和日本之力,再来进犯中华“蛇吞象”,明朝无疑将付出更大的代价,中华的全面抗战,也许就要提前四百年到来了。
事实上,评判四邻藩属与中华本土的战略关系,清朝是一个更近、更典型的标本。
当四方有难时,盛唐、晚明、满清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在外交和军事上,全力援救朝鲜方向;当越南方向被侵害,清朝也在外交上和军事上支援过,但力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也只是在国境线附近打了几下下;而琉球方向被日本侵占,使臣来京城哭求之时,清朝也只是在外交上加以声援罢了。
这与国力国势无绝对关系,只是对于国家的战略作用,有轻有重罢了。
巧合的是,以上这些事实,在后来的 历史 中,不同程度的,也都重演了,此是后话不表。
如此的结论便是,万历皇帝并非搞得面子工程,也只是不得已,硬扛了一场宿命之战罢了。
历史上“万历皇帝”好色到什么程度?
孟子说:食色性也,乃人之本性。意思就是说:好色是一个人的本性使然。孟子的话解释了为什么男人都好色,既然男人都好色,那皇帝就更加好色了,又何况是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皇帝呢?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整个大明朝很重要的一位皇帝,其实,万历皇帝本来可以做一个好皇帝,无奈明朝的文官集团和内阁制度,让皇帝有名无实,怠于政事,只能从后宫中寻找乐趣了。
万历皇帝就是明神宗朱翊钧,10岁即皇帝位,在位48年,前十年有内阁首辅张居正执政,张居正不仅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将万历皇帝管得服服贴贴,有张居正在一天,万历皇帝都是个勤劳的好皇帝。但是一切从张居正去世后开始变了,张居正去世后,一直在万历皇帝头上管着他的人没有了,这就像一个刚刚长大的孩子失去长辈的管教一样,万历皇帝像个绷紧的弹簧失去压力一样弹得老远,逐渐开始按自已的喜好办事。
没多久,万历皇帝在言官的上书后,对死后的张居正及家族进行迫害,抄家,罚没家产,族人流放,之后还进行了一系列的万历三大征,还与文官集团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太子之争。明朝的政治制度是内阁议政,皇帝决策,再下发执行部门,皇帝只有决策权,没有议政权,因此对立太子一事,对内阁非常不满意,于是干脆不上朝了,这一不上朝,就是30多年没上朝。
皇帝不上朝,能干什么?只能待在后宫中吃喝玩乐,沉迷酒色,其实论起好色来,万历皇帝远远不如嘉靖皇帝和正德皇帝。但是由于万历皇帝在位时间又长,又不上朝,你说作为皇帝,他能干什么?万历皇帝只能不断在后宫淫乐。一、三十年不出门,不理朝政,不召见大臣,不批示奏章,不祭祀宗庙,就一心一意待在后宫。
二、在民间大选美女,召入后宫。万历皇帝这一点是学他的祖父嘉靖皇帝的做法,宫中的美女看多了,也看腻了,总想换换新口味,因此下令在民间遍寻美女入宫,增加新鲜感,据说万历皇帝曾经有一天就看中了九位美女,封为九嫔,并且一天之内宠幸9位美女。万历皇帝有皇后1人,贵妃两人,妃子8人,嫔妃9人,这还是有名有姓的,据说万历皇帝的后宫之中有宫女3000多人。
三、养男宠万历皇帝不仅喜欢美女,还喜欢俊男,男女通吃也是皇帝的一大特色,也许是女人宠多了,想换些新鲜感吧,就连长得俊美的小太监,皇帝也非常喜欢,据说万历皇帝选了十个长得俊美的小太监,陪着他一起睡觉。这事还被外朝的大臣知道了,还有个叫雒于仁的大臣给皇帝上了一本奏折批评皇帝宠幸十俊,也就是十个小太监,这事都公开了,万历皇帝也不在乎。
四、随意宠幸宫女由于万历皇帝三十多年不上朝,就待在后宫,与宫女、太监们整日厮混,养成了很随意的习惯,只要性趣来了,万历皇帝随时随地就宠幸宫女,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这事作为皇帝来说,也算正常吧。
其实万历皇帝也并不是很好色,他只是闲得慌,与前朝的文官集团一直在抗争,迫于压力立太子后,就不理朝政,实际上就是抗议,论好色,作为皇帝的万历并不算好色,远远都不好他的祖辈和父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