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开国皇帝都要屠杀功臣,这不是普遍现象,是汉太祖刘邦,汉武帝刘彻,明太祖朱元璋等几个著名皇帝的个人选择。
相反的例子是汉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都没有大量屠杀功臣,而是要求功臣解除军职,功成身退,享受良田美宅胜利果实。
中间状态的例子是,李渊没来得及屠杀功臣就被功臣之间的内讧整倒台了。
李渊53岁起兵当年称帝,8年后,也就是公元626年,基本统一天下。8年中,开国元勋逐渐分为三派,高祖派有裴寂武士彟等,太子齐王党有魏征苏定方等,秦王党有刘文静李靖徐世绩等。公元626年,这一年发生了玄武门之变,秦王党起兵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秦王府的人掌握大权,另外两派靠边站。
玄武门之变正是因为没有及时剪除军功重臣,李世民与其说是次子,不如说是功臣体系的代表。
李世民当皇帝后,凌烟阁功臣这些嫡系也不是久在军中,而是有战争带兵,没战争卸甲。这个过程叫做军队国际化。
南宋的赵构杀岳飞不是怕他救回二帝,而是他掌握了半数以上的军队,这风险太大。
军权不可分享,主权不可分割。违反这一原则,会造成太平天国和西晋王杀王的内讧,亡国不可避免!
为什么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喜欢杀功臣呢?
杀开国功臣是历朝历代的通病,只不过有的朝代不太严重,有的朝代相对温和,有的朝代则是通过相对和平的方式代替野蛮的杀功臣的方式解决这种矛盾,这方面做的最好的就是宋朝。
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决功臣隐患,这种文明的方式绝对值得大肆颂扬,有道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宋朝将近300多年的时间,皇帝、包括整个国家的做法都比较文明,宋朝也达到了中国历史文明的最高峰,这个不需要质疑,论文明程度,雄汉盛唐也只能屈居其后。
关于历朝历代为什么都热衷于杀开国功臣,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巩固统治。
开国功臣有两大特点,一是本事大。
能在乱世之中存活下来,并且推翻原有的王朝,建立新的王朝,本身就都是经天纬地,谋略天下的本事,如果他们要造反,恐怕除了他们自己,没人能灭掉他们,这无疑为政权的稳固埋下了隐患。
二是脾气大。这个脾气大不是说他们脾气暴躁,而是说他们有造反的思想可能,毕竟他们都是造过反的人,最起码造反的心理这一关是毫无压力的,不会觉得违背忠孝大义,更不会觉得造反有多难,所以是存在造反可能的。
基于这两点,为了给子孙后代一个安稳的统治环境,开国皇帝基本会想方设法解决开国功臣这个头疼的问题,只不过有的是像宋朝这样温柔的干掉,削去实权,而更多的则是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历史上杀开国功臣最狠的是三个人,分别是汉高祖刘邦,什么韩信,彭越,英布等等一个不放过,张良要不是识趣,早早滚蛋,萧何要不是十分乖巧,也都难逃一死。
第二个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做的有点太明显,吃相太难看,徐达,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包括刘伯温等人,无一不是死在他手下。
战神常遇春要不是死的早,凭着他的脾气,恐怕会死的比他小舅子都难看。在朱元璋手上,只有看似愚钝的胡大海得以善终,实属难得。
为何古代的开国皇帝总是要杀功臣?
主要是有二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为了巩固自己皇权地位的至高,第二就是怕那些功臣功高过主,有着造反的想法。所以就有了开国皇帝总是要杀功臣的这个做法。
回看以前的朝代,唐宋元明等这些朝代,当时的统一制度就是“皇权制度”,就是以皇帝自己为权利的中心,然后最高最大的权利都是集中在自己的手里面,这个“皇权制度”可以说是古代封建社会重要的政治基础。也就是因为这个制度才维系了中国古代社会封建的两千年的漫长之路。凡是都有两面性,“皇权制度”也是如此。
“皇权制度”的好处就是让完整的一个社会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在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里面生活,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各种矛盾的一个的国家却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延续不断的文明古国。最终实现了统一。就是因为有皇权制的存在。
”皇权制”的坏处也是非常的明显。其中最大的坏处,就是百姓的民主政体无法建立发展起来,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中国的社会变得越来越腐败化,在走向“下坡路”。当外国西方工业革命发展起来以后,近代中国的社会的农业文明就不得不被动挨打。
我们都知道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可以说只正确的处理了皇帝与功臣之间关系的一种做法。为什么皇帝要这样做呢?主要就是自己的皇帝地位遭到了一定的威胁。我们就说刘邦、韩信、张良、萧何这四个人吧,可以说刘邦的天下是这三个人打下来的,他们三人所出的力肯定要比刘邦出的力要多。韩信在前面冲锋陷阵,张良在帐篷里面出谋划策,萧何给部队做好了保障。我们再看刘邦,刘邦付出了什么?付出的很少还拖了他们的后腿,扎进别人的后宫“走不出来”。
打下来的江山又怎么可以让这些人心服口服呢?所以只能采取杀掉功臣的办法,采取强权的措施来解决,以此来达到巩固自己皇权的至高地位。所以当时的刘邦就设计陷害了自己的许多功臣,因为自己的皇帝地位遭到了挑战,只能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