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常看各种古装剧的朋友来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一定不会陌生,这句话几乎在很多古装剧的皇帝圣旨上都出现过。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虽然确实存在,但使用频率要比古装剧低很多,而且使用的朝代也很晚。那么历史上到底什么时候才开始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的呢?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被尊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中“诏”的地位要高于“制”,是皇帝最重要的命令文书。刘邦登基后实行“汉承秦制”,诏书制度也逐渐完善。基本上从汉朝开始,皇帝命令文书的开头主要就是“诏曰”、“制曰”、“敕曰”三种,其中最重要的是“诏曰”。
虽然都是“诏曰”,但前缀在不同朝代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实行“三省制”的唐朝,因为朝廷重要文书都必须经门下省审核后才能下发,所以唐朝的皇帝文书往往都是以“门下”开头,意思是门下省已经审核通过。而元朝的圣旨则经常用“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开头,但从来没有过“奉天承运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定都于南京,自然在南京修建了辉煌的皇宫,即南京紫禁城。南京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宫殿就是“奉天殿”,是举行大朝会和发布最高级别诏书的所在。正因如此,明太祖朱元璋便自称为“奉天承运皇帝”,所发布的诏书自然也就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开头了。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北京故宫正殿的名字也是“奉天殿(后改为皇极殿)”,此后的明朝皇帝都是“奉天承运皇帝”。清朝入关后,虽然将“奉天殿”改为“太和殿”,但依然沿用了“奉天承运皇帝”。所以此后清朝最重要的诏书也是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