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老朋友那里得到几枚明钱:崇祯通宝。许多泉友玩明代钱币的不多,主要这些钱币的存世量少于清钱不易得。本人除了玩新疆本地钱币外,还玩些明钱。对于中国王朝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王朝,明太祖朱元璋起布衣,可以说起点非常低,小时候放过牛,父母双亡,连一块棺木也没有,只能裹席下葬。为了活命去皇觉室出家,后来和尚也过不下去了,只好当行脚僧。游历江南各省几年,后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在二十多年的征战中,消灭各方诸侯,推翻元庭,建立大明王朝,传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已经国祚二百七十六年,这一年明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北女真族后金政权虎视眈眈,西面有李自成闯王部队已经离京城不远,对于这位皇帝,虽然励精图治,可是明王朝已经腐败到骨子里,已经无法更新,最终选择在煤山树上吊死。
史书记载: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惜其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虽然朱由检带的责任与信心,期盼着大明朝能在他手中迎来绝处逢生,无奈前人前几朝的积重难返加之亡国气象已出:当时天下饥馑,疫疾大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特别是李自成雄兵百万,伺机出动。北方皇太极又不断进攻,蚕食大明江山。而加上朱由检自己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后期的政策错误连连。轻信一帮文人集团,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为了打压文官朋党,后期又重用宦官;在众大臣的吹捧下,崇祯高估了袁崇焕,误信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的大话,只注重外患又没有及时调整国内政策,而以倾国之力打造了一条宁锦防线,结果后金从蒙古绕了过来,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尽管他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二十多岁,生白发,但他在即为时没有理国政治经验,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的冷酷无情,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以至于当初本人想迁都南京,以至于大臣无人附和,而且将迁都责任大臣头上,后面派人与后金义和,结果事情败露,尽然杀了当初提出建议的大臣。君臣不和,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无能的太监,最终导致“十万太监亡大明”的历史悲剧。与此同时,朱由检虽屡下罪己诏,为了国家机器运转,然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民不聊生,百官依旧贪污腐败,后李自成进京拷打明官员搜出大量财务,可见一斑。而明末的众多农民起义也正是其贪财苛政最严重的后果。此外,在辽东战局屡败之时,由于大臣不愿意迁都而不纳周皇后迁都之谏而丧失了最后的机会;而从南明诸政权观之,朱明皇室在满清的背景下号召力依旧不容小觑。故而,朱由检尽管勤政,却错误百出,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他的一边,不仅不可能中兴明帝国,其亡国也几乎是必然,时也命也。留给后人只是茶余饭后的惋惜而已。
宵衣旰食皆为国,奈何群臣误蹉跎!崇祯皇帝的悲情救国之路,你怎么看呢?
提起亡国之君,很多人会联想到昏庸无能、不理朝政、横征暴敛等一系列亡国之君共有的特征,对他们也都没什么好感,但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确是个例外!
崇祯皇帝非但没有那些亡国之君的丧国行为,而且还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勤政皇帝,但怎奈何他接手的大明王朝已是内忧外患不断,气数将尽,即便他终日勤勉政事,也无法扭转明朝走向灭亡的局面。
煤山赴死千秋恨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起义军攻入紫禁城,崇祯皇帝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悬颈自尽,大明王朝两百年的国祚,随着崇祯之死也一起终结。
在崇祯皇帝临死前,他扯下衣襟,咬破手指,用血写下一道遗诏,这道遗诏被《明史》给完整的记录下来,具体内容如下: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从这道遗诏来看,崇祯帝将亡国的原因归纳为自己德行缺失,勤勉不足,以至于招致上天的责罚,但归根到底都是大臣们误了他,其实,崇祯说自己凉德藐躬,导致上天责罚是主动揽责的谦辞,毕竟大明江山是在自己手上丢掉的,但如果结合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复杂的局势以及君臣的作为来看,他说皆是众臣误他,也一点也不为过。
君非亡国之君翻遍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要么荒淫无度、昏庸无能,要么横征暴敛、专横寡德,要么玩物丧志,不理朝政。然而,这些亡国之象,在崇祯皇帝身上,我们统统看不到,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是一位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具有雄心大志的君主。
崇祯皇帝登基之初就对当时的局势有很清晰的认识,他深刻意识到大明王朝已经危机四伏,于是他登基之后就开始着手挽救即将倾覆的王朝。为此,他常常“鸡鸣而起,夜分不寐”,终日勤勉于政事,每日白天在文华殿批阅奏章,接见群臣,晚上则在乾清宫看奏章,遇到军情紧急时便连续几昼夜不能休息,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这都是他过度劳累所致。
与明朝的其他皇帝不同,崇祯非常热衷于学习,而且他学习也带有很强的目的性,那就是希望从那些经典的史籍中找出挽救大明王朝的办法,所以,不管形势如何危急,从未放下书本。关于他痴心学习,《烬宫遗录》中有详细的记载,“上喜读书,各宫玉座左右俱置卷帙,坐则随手批览。尝作《四书》八股文,以示群臣,因而颁行天下,士子咸诵焉。”而且,他还坚持参加经筵日讲,学习治国之道。
此外,崇祯皇帝还非常的节俭,他对自我约束很严格,甚至近乎于苛刻,他在位17年间从未修过殿宇,并带头节省开支:“先自朕躬始,若祀典丰洁,仍旧不敢议减外,朕久服浣濯之衣,此无可议”。有一次他在讲筵,发现自己所穿的衣袖子已破损,露在外边很不雅观,不时地把它塞进去遮掩,感动的一旁官员为之流泪。
崇祯身为亡国之君,崇祯最后几天是怎么度过的?
历史上亡国的你在死前也经历了很多纠葛。 例如,崇祯皇帝在国家即将破产之前,他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最后失败了,心灰意冷,为了维护最后的尊严,他选择了上吊。 这一天,李自成已经包围了首都。 崇祯知道没有希望。 这时,大臣们非常胆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谁也不敢对抗。 崇祯很伤心,反复说自己是亡国之君,这些大臣都像亡国之臣,而且崇祯把它撒在文臣身上,在朝堂上杀了许多文臣,其余臣子都不敢落荒而逃。
崇祯皇帝朱由检17岁时继承皇位,其实从那时起明朝就情投意合,而且很多地方发生灾害而不是干旱蝗虫的侵害,多年颗粒不收,后来又水害,受灾面积非常大。 后来发生了瘟疫,很多老百姓病死了,有一段时间老百姓不说话,很多地方发生了起义。 崇祯皇帝也派出许多将军平定起义,但无济于事。 其中最顽固的起义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在朝廷的压迫下依然如日中天。
其实崇祯当时只想着保护自己的血脉。 因为他把自己的儿子们叫到宫殿里,儿子们换了旧衣服偷偷离开了宫殿。 崇祯坦白自己的孩子必须记住自己的身份,知道隐藏自己的身份,不要把自己当成皇子,静静地生活,找机会找回光明。 祸不单行,内忧难解,外患频仍。 北方皇太子对他们虎视眈眈,形势越来越不乐观,崇祯皇帝朱由检也越来越多疑。
在这种内外夹击的情况下,明军经常被打败。 崇祯皇帝非常着急,想和一方讲和,左思右想,想和满清讲和,朝臣不愿意,这件事也没办法。 但是,战争紧张,情况越来越不容乐观。 洪承域最后也背叛了敌人。 崇祯皇帝无奈之下,最终只能躲在朝臣身边和自己的心腹商量讲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