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流氓黑洞是在2009年1月9日被美国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天文学家凯利霍利·巴克曼副教授,提出的一种中质量黑洞,由于相互的重力作用,形成了数百个球状黑洞群,据说在银河系的周围有数百个流氓黑洞,任何靠近它的星体和星云都会被吞噬,但由于距离地球太远,目前并不会对地球造成威胁,下面就跟着探秘志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上有没有流氓黑洞?
第一次提出流氓黑洞概念是在2009年的1月9日,由美国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天文学家凯利·霍利·巴克曼副教授提出,经过精密的计算,他发现中等质量和恒星等级的黑洞合并,会产生大约数百个中等质量的黑洞,而合并的作用力十分巨大,能把这种流氓黑洞以每秒4000千米的速度,被推出黑洞群。
因为流氓黑洞的质量远远高出太阳数倍,所以在宇宙中会不断的吞噬途径的天体和星云,流氓黑洞也是由此得名,这一点和宇宙中最恶心的星球十分相似,但是流氓黑洞都是独立存在的,自身处于高速运行中,所以不属于任何一个星系。
流氓黑洞对地球的威胁
据2016年的最新消息,数百个流氓黑洞包围了银河系,银河系周围的行星都十分危险,因为流氓黑洞自诞生以来,就开始吞噬天体和星云来壮大自己,所以很多人都害怕地球会因此陷入危险。
但是科学家却解释道,并没有那么恐怖,因为流氓黑洞虽然正在高速的靠近银河系,但是距离地球还远得很,而且流氓黑洞的危险范围只有数百公里的距离,远远比不上宇宙中最大的黑洞,所以基本不会对地球造成什么威胁,但是银河系周围的星体还是很危险。据资料显示,距离地球最近的流氓黑洞也至少达到了数千光年。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的检测这些流氓黑洞的位置,有可能会对银河系的形成提供重要的线索。因为科学家认为这些流氓黑洞中可能包含了银河系发展历史中的部分残骸,如果能够分析研究出这些物质,说不定就能更加充分的了解早期宇宙形成的历史。
结语:流氓黑洞虽然能够吞噬一切,但是幸好地球还处于安全位置,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就能慢慢破解宇宙的很多谜题了。
导语:近藤效应就是含有极少量磁性杂质的晶态金属,在低温情况下所出现的一种电阻极小的现象。近藤现象其实早在1930年就被日本物理学家近藤淳所发现,一般来说电阻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但是近藤效应却在电阻达到开尔文零度时出现了上升,而导致电阻增加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磁性原子和传导电子之间的多次散射过程,下面就跟着探秘志小编一起来看看近藤效应是什么吧!
近藤效应是什么?
其实简单来说近藤效应就是含有极少量磁性杂质的晶态金属,在低温情况下所出现的一种电阻极小的现象。近藤现象其实早在1930年就被日本物理学家近藤淳所发现,实验中的一些掺杂磁性粒子的非磁性金属的电阻,会在低温下出现极小值,比如掺杂锰,铁等稀固熔体的金属铜。
但是当时按照通常的电阻理论,很难正确解释近藤效应的发生,因为稀固熔体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下降而下降的,最后会趋向于杂质散射的剩余电阻,但是近藤效应却正好相反,在温度趋近于零度开尔文时,反而电阻增加了,所以直到30多年后,也就是1964年,近藤淳才对这一效应做出了完美的解释,近藤效应也因此得名。
近藤效应是怎么形成的?
近藤淳指出电阻极小值其实和杂质原子局域磁矩有关,磁性原子和传导电子之间的多次散射过程,是导致电阻增加的最根本原因,所以近藤提出在一定条件下,由于交换散射而引起的电阻率是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大的。
近藤效应是日本科学家近四十年来首次发现的物理现象,对于研究分子运输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且近藤效应也是物理学中第一个渐进自由的例子,可以说这一新发现在物理学上对单个磁性分子的研究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藤效应的应用
近藤效应在分子运输领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比如近藤绝缘体就是其中一种,它又被叫做重费米子半导体,是一种新发现的金属性化合物中具有异常大电子的半导体,它的最大特征就是低温比热容和超声吸收等。
结语:与康普顿效应和费米子不同,近藤效应虽然三十年后才被正确解释,但是通过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还是清楚的了解了这一神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