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居住在东北的女真族后裔逐渐的强大起来。与此同时,明朝的综合国力开始下降,加上官员腐败严重,百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虽然闯王李自成攻占了北京城,灭亡了明朝却被后金来了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从顺治帝入关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治理,中国出现了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康乾盛世。
看过陈道明演的《康熙王朝》的人都知道,康熙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勇于担当的皇帝,他先是灭了三朝元老鳌拜,平定了三番,启用侍郎统一了台湾,击败了准格尔开拓了疆土。这一系列的成果都不阻碍康熙成为中国历史上大有为的皇帝。在康熙当朝的60多年中,曾经六次下江南,其中五次到了明孝陵三跪九拜朱元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明朝永乐年间,明朝经历了一次迁都,朱元璋的墓穴在南京的明孝陵,而永乐帝以后的皇帝在北京的明十三陵。笔者不禁要问,康熙为何要祭拜朱元璋呢?
笔者分析大致有三种原因:首先,大家都知道,传统意义上的中华就是汉人王朝,面对异族统治,汉人是普遍排斥的。特别是刚入关,清朝皇帝就要实行留发不留头的政策,还有嘉定三屠等屠杀汉人的惨事发生,康熙为了笼络汉人官员,安抚汉人百姓的妥协之举。作为一个皇上,特别是一个异族的皇上,面对亿万的汉族子民,做样子和表面文章的仪式还是有的。其次,是为了证明清朝的正统性,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历史历经唐宋元明清,康熙皇帝知道为了证明清是顺接与明,巩固自己的法统地位,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最后,是做给反清复明的组织看的,明朝灭亡以后,有很多反清的组织包括天地会、郑成功等,康熙皇帝通过祭拜朱元璋无非是想不用一兵一卒缓和与反清组织的关系,瓦解反清组织。
事实上,康熙皇帝实行的是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一面安抚一般的平头百姓,面对反清组织和明朝皇族后裔则实行宁可错杀3000也不放过一个的政策。例如朱元璋的后代光王爷就上千个,结果抓住一个就人头落地,因此在笔者看来,康熙这种人才适合当领导,毕竟杀伐决断,这也是康熙能成为一代明主的原因吧。当然站在民族的角度上来说,屠杀汉人也是康熙皇帝不可不承认的人生缺点。但是,站在中国历史的角度,康熙又是一个能够开拓疆域,成就一番丰功伟绩的好皇帝,当然评价一个人尚需两面,更何况一个皇帝呢?因此,笔者认为看待问题还是要多方面看待,现在的中华民族是汉、满、蒙、回等56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族,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异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康熙六次扫朱元璋墓,并且行三跪九叩之礼,康熙为何这么做?
据历史记载,康熙帝每次到朱元璋的明孝陵,必定会对朱元璋的陵墓行三跪九叩的大礼。那么,康熙帝为朱元璋扫墓为何必三跪九叩呢?真的是对明太祖有无限的崇敬之情吗?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入关之后,康熙六次派人、五次亲往,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亲自前往祭拜,并且他们两位都是隆重而谦卑地行三跪九叩大礼。
而他们所祭拜的,正是南京朱元璋与马皇后的明孝陵。去过南京明孝陵的人,都会发现朱元璋的墓前,立着一块大石碑。石碑上,写着4个大字:治隆唐宋。这4个字的意思就是,朱元璋对国家的治理,胜过唐宋。唐宋盛世,闻名历史,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整顿吏治,反贪打虎,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如此赞誉,就是康熙皇帝对朱元璋的赞美。明孝陵象征着正统的存在。中国传统思想上始终对“正统”非常看重,只有正统王朝才是合法的,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正宫娘娘所生之子会被大臣们集体拥护着进入太子之位。
朱棣在靖难之役胜利后,首先去他爹娘的坟上大哭一场,然后才登基称帝。从此之后,明朝每位皇帝即位之前都要先去孝陵拜谒,而孝陵自然就成了正统的象征。尽管在清朝,康熙乾隆接受了无数人的三跪九叩,他们也不得不亲自前去明孝陵跪一跪。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让他们吸取了不少教训,前去祭拜明孝陵就是为了安抚那些移民们的心,康乾二人都是毕恭毕敬地表演给所有人看,坚持在扫墓时对朱元璋行三跪九叩之礼,其实他们不是真的出于对明太祖的崇敬,而是事关国运,不得不跪。这一招确实管用,那些曾经去孝陵哭诉亡国恨的遗民,很快就开始给大清朝歌功颂德。
康熙为何要六扫朱元璋之墓,且行三跪九叩之礼?
康熙为何要六扫朱元璋之墓,且行三跪九叩之礼?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 历史 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挫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对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也有学者尊称其为“千年一帝”,是中国 历史 上著名的开明圣主。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后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消灭元庭,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在位期间,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经济、文化、 社会 生产方得到了积极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死后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明孝陵。
在明孝陵朱元璋墓前立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 “治隆唐宋”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朱元璋治理的明朝,井井有条,风调雨顺,更胜于唐宋。而这四个大字正是出于康熙之手。
康熙在做皇帝的61年期间,前前后后一共有6次南巡,而每次南巡的时候康熙都要在南京进行祭拜,祭拜的对象竟然是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其实康熙去祭拜朱元璋不仅仅是对他本人的崇拜,更多的是政治统治的需要。康熙祭拜朱元璋大部分是因为要安定民心,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不仅仅去除了蒙元王朝的残暴统治,而且还体恤百姓,让老百姓的心都向着他,而且朱元璋的出身并不是很富有,他也是白手起家,有这么一段传奇故事,让百姓们对他很是敬服。
从明朝起天下的人把朱元璋都放在心里最崇高的位置上,不管是黎明百姓还是王公百官,对他都是一一膜拜。到了明朝末年,各种祸患迎面而来,外部有满满的进攻,内部有天灾的横行,这让百姓们过得非常痛苦,于是思念起了朱元璋。
清朝夺取明朝的天下后,急需安抚民心,因为许多人都不承认满清政权,期望着反清复明。对此,康熙想出了一个绝招。
康熙二十三年 ,康熙南巡,为争取江南士大夫支持,他祭禹陵、祭孔、祭明太祖陵。为拉拢江南明朝遗民人心,为表示对朱元璋的尊敬,他从甬道前行,并行三跪九叩礼直到二门外,又在宝城前三奠酒,当时南京数万在场百姓,全都感动流泪。
康熙二十八年 ,他再次南巡,又一次亲自祭明孝陵,并赏赐了守陵人。
康熙三十八年 ,淮阳水灾,康熙下诏南巡,到达境内后吩咐官员开仓放粮,康熙所到之处,军民夹道欢迎。次日祭明孝陵,见明孝陵残垣断壁、墙壁倾倒,回来后下旨阿兰泰、张立书负责修缮,并赐御书 “治隆唐宋” 四个大字。康熙这一举动受到省文武官员以及南京百姓的拥护,立碑时,前去观看的百姓人海如潮。
康熙四十二年 ,第四次南巡,康熙派遣大学士马齐祭明孝陵。
康熙四十四年 ,第五次南巡,率文武百官同行祭陵,这也是康熙最后一次祭明孝陵。
就这样,康熙帝六次祭拜朱元璋陵墓,而且在墓前下拜,这一跪是表示了对朱元璋非常的尊重,而且也是对他能力的一种认可同时也代表着自己对明朝的承认和同等的尊重,同时还能将汉族百姓们的心中存在的芥蒂打消,从而将当时满汉矛盾要进一步缓解,稳定了满清政局。于此同时也是经南方汉族的各大阶层都拉拢过来,他这样做也是因为政治需要,为了更好的维护政权,最后当然也是为了达到皇权统治的传承性和合法性需要。
这一拜,也表示对 历史 传承的尊重,并且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大清朝也是顺应天意的发展,接了明朝统治的事实依据,且将这种现象诏告天下,满清的皇权是由明朝 历史 传承下来的,这样不仅仅可以稳固民心,而且还能将皇权稳固。
这一拜,也被后世传为佳话,成为康熙帝治世的一大亮点,表达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