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这个朝代,人人都知道是“积贫积弱”的朝代。虽说宋朝在经济上、商业方面比较发达,都说那时的GDP占了全世界45%以上,但是,宋朝在政治制度,以及军事指挥方面却十分软弱,以至于才有了令国人难以启齿的“靖康之变”——两个皇帝都被区区金族俘虏了去。
究其缘由,大约应该起源于宋太祖赵匡胤。
杯酒释兵权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虽然黄袍加身,摇身一变成了开国皇帝,但他心里却十分不安。他担心自己的经历会被手下的将帅们效仿,以后也会出现这种“XX兵变”,从自己手中夺取权利,登上皇位的事情。于是,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用威逼和利诱各种手段,逼迫追随他的将军们交出手中的兵权。
此后,他对军队的建制进行了大力改革,把兵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赵匡胤集中兵权:
1.首先解除各路禁军将领兵权,并调往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削弱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接着,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2.设立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枢密院最高领导为枢密使,其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枢密使大约相当于如今的国防部长。虽然是主管军事的最高长官,但重要大事必须经过皇帝批准。而统军的将帅却没有调兵权,使其互相牵制。
如此以来,所有的军事将领都没有了统兵权。那么,如果发生战事怎么办呢?由谁来指挥?
文官担任都统制
都统制——北宋时期皇帝临时任命的带兵长官。
北宋每逢出兵作战时,皇帝常常于诸将中选拔一人,作为都统制总管诸军,系临时派遣,并非长久官名,战事结束后即刻解除。由此可见,宋朝的军事将领平时是没有兵权的。只有战时才被临时启用,授予一定的临时权利。而且,这种都统制选拔出来的临时总指挥,有时候还会是一个文官。
所以,赵匡胤开启的文官执政,军事将领平时毫无权利的制度,虽说使得将领们失去了反叛的可能性,但也大大削弱了将军的职能,进而削弱了军事力量。也正因如此,在金兵入侵时,“冗官冗员冗兵”的宋朝政府才如此软弱,薄弱的军事力量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水浒传》中的呼延灼,上梁山之前的职务就是汝宁郡都统制——奉朝廷之命去讨伐梁山的,但后来被吴用等人用计生擒后,一通感化最后归顺了梁山。
御前诸军都统制——南宋时期的常设官职
到了南宋时期,宋高宗于公元1127年设置了御营司,以大臣为都统制管辖诸将,这时都统制成了常设官名。大约相当于安抚使一类,与现今的军分区司令地位相当。
后因设置渐多,又于公元1141年收回诸大将兵权,以其部将为御前统领官,官品高者为御前诸军都统制,加以所驻州名,都统制下面有副都统制,再下面有统制和统领。这个御前诸军都统,其地位和权力应该和现今的军区司令差不多。
征战中的宋军
小结:
宋朝的军事体制,包括这种“统兵制”职位的产生,客观上消除了中唐以来绵延200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历数百年而无兵患”。
但是,这种体制过分集权于中央,统制过严,机构重叠。造成了主兵机构与将帅之间、部队之间权限不明,政出多门,各自为政,不能互相协调,非常不利于平时的管理,以及战时的调动等等。
北宋时的都统制是什么样的官
南宋高宗时期,置御营司,以大臣为都统制管辖诸将,都统制作为常设官名,权任在安抚使之上,系临时派遣,并非官名,兵罢即省。
“都统制”是宋朝的官名,北宋时军队出战的时候朝廷会在将领之中选拔一人来管理军队,名曰都统制。其实都统制并非官名,而是临时性的一个职务,战争结束后便归本职。
宋高宗时期设立御营司,让朝中大臣来管理军队,这个时候才算正式的官名。后来都统制设置太多了,朝廷又进行了收权,官职高的为御前都统制。
扩展资料:
都统制名人
呼延灼,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宋朝开国名将铁鞭王呼延赞嫡派子孙,祖籍并州太原(今属山西太原),上梁山之前为汝宁郡都统制,武艺高强,杀伐骁勇,有万夫不当之勇。因其善使两条水磨八棱钢鞭,故人称“双鞭”呼延灼。
在梁山排座次时,坐第八把交椅。呼延灼位列天罡星第八位,上应“天威星”,为梁山第八名好汉,又被封为“马军五虎将”之第四员。梁山受招安后,随宋江征讨辽国、王庆、田虎、方腊,多建功勋。
班师回朝后,呼延灼被封为御营兵马指挥使。后来率领大军,打败了金兀术四太子,大军一直杀至淮西,呼延灼阵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统制
都统制是现在的什么官
都统制相当现在的师长。
都统制是宋朝官名,北宋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皇帝直接控制军队,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则在各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以节制兵马。南宋建炎六年(公元1127年),设置“御营司都统制”,始成为禁军将官之职衔。南宋禁军高级指挥官都统制下有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等官。此后,边要地区亦设“都统制”,并加“御前”二字,以示属于朝廷直属军队。并非地方军事长官。清末军制,统辖一镇的长官也叫统制(即镇统)。清末改革兵制,以统制官统辖一镇(师)军队,民国改称师长。
《水浒传》中梁山108好汉中之前官职最高的要数呼延灼做到了都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