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明清时期为什么多以年号来称呼皇帝呢

发布时间:2023-08-27 09:12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科学探索 > 手机阅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称呼存在多种方式。在汉朝这一历史阶段,往往用谥号来称呼一位皇帝,比如汉武帝刘彻,是因为他的谥号是“孝武皇帝”。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是因为他的谥号是“文帝”。到唐朝时期,一般使用庙号来称呼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中的“高祖”、“太宗”,就是他们的庙号。不过,对于明朝和清朝的皇帝,人们往往使用“年号”来称呼,比如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是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这是为什么呢?

明清时期为什么多以年号来称呼皇帝呢

首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年号是古代的皇帝们用来纪年的一种特有方式。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年号从汉武帝开始,到了东汉基本确定了下来。早期的年号非常混乱,一个皇帝可以拥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比如在东汉末年,汉献帝就使用了永汉、中平、初平、兴平、建安、延康等多个年号。到了唐朝时期,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光年号就用了十四了。至于唐太宗李世民等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同样不止一个。

明清时期为什么多以年号来称呼皇帝呢

由此,对于汉朝、唐朝等朝代的皇帝,因为在位期间使用了多个年号,所以不适合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明朝和清朝时期的皇帝,在位期间基本上只使用一个年号。比如嘉靖(1522年—1566年)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明朝使用嘉靖这个年号一共四十五年。对于明世宗朱厚熜来说,因为在位时只使用嘉靖这一个年号,所以后世就用年号来称呼这位。到了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在位时,基本上也只使用一个年号。

明清时期为什么多以年号来称呼皇帝呢

在明清时期,开始用年号来称呼皇帝的习惯,始于朱元璋。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元朝的皇帝一般用庙号来称呼,比如元世祖忽必烈等。在建立明朝后,朱元璋只用了一个年号“洪武”,朱元璋也被称为洪武帝。因为朱元璋开了这个先烈,所以之后的皇帝,基本上都使用了一个年号。当然,唯一的例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因为两次登基,所以他使用了两个年号。那么,问题来了,对于明清时期的皇帝,为什么不像汉朝一样使用谥号来称呼呢?

明清时期为什么多以年号来称呼皇帝呢

最后,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的皇帝,其谥号实在太复杂了。举例来说,虽然朱元璋谥号“高皇帝”,但是,在朱元璋之后的朱棣,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这显然不方便来称呼了。至于清朝时期的皇帝,乾隆皇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明朝和清朝时期,因为皇帝的谥号实在太长了,自然不如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方便。对此,你怎么看呢?

文/情怀历史

明清时期为什么多以年号来称呼皇帝呢

为什么称呼满清的皇帝都称呼年号

这是因为一世一元制,即一个君主的任期内只用一个年号的制度。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是由明朝(朱洪武)开始的。在古代,对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就是大不敬,即使对前代帝王亦是如此。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真宗、元文宗等。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由个别的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称世祖,其子玄烨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如西汉十一帝,只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得入太庙奉祀。这也是古代文献对隋以前帝王只称谥号、不称庙号的缘故。唐代以后,典制不那么严格,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人们也就以庙号称呼皇帝。
明清以后,帝王的称谓又为之一变。人们习惯上对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永乐帝、乾隆帝等。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历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明清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几乎都要改元。如汉武帝在位54年,先后用了11个年号;唐高宗在位33年,先后用了14个年号。明清两代,每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都只用一个年号。其中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明英宗。他因为先后两次登基称帝,所以用了正统、天顺两个年号。如清圣祖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号,为了方便记忆,所以明朝以后人们习惯上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明清时期的皇帝基本上只有一个年号,为了方便好记,所以明朝以后人们习惯上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为什么我们对清朝皇帝的称呼和别的朝代的不同?
早期皇帝用谥号或者庙号而不用年号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谥号或者庙号是后人追认的唯一的称号,一人就一个,不会跑出两个谥号或者庙号。但从汉代到宋代,一个皇帝在执政期间往往有很多年号。比如说觉得这几年实在是风不调雨不顺性生活不和谐,那就换个年号换换运气。比如我们很熟悉的汉武帝刘彻同学,假如我们要用年号称呼他,那么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这一大堆年号,您打算用哪个称呼他老爷子?其他的汉代皇帝,除非实在是短命的,否则一般也有三五个年号。
到了唐代,一开始李渊李世民这爷俩倒是老实,各自就用了武德和贞观一个年号。但从李治开始,又给带沟里去了。他一人就换了14个年号。宪宗开始好不容易老实了几代人,到了晚唐老毛病又开始犯了。北宋南宋继承了换年号的光荣传统,除非实在是连皇帝宝座都没捂热就挂了的,否则换年号也稀松平常。所以这么搞下来,这些朝代的皇帝,根本没法用年号来称呼。
到了明朝,换年号和吃饭一样的坏毛病总算停了。年号也成为了皇帝的唯一象征。不过这个时期的皇帝,在习惯称呼上还是存在庙号和年号混杂的情况,比如朱元璋,我们有叫他洪武皇帝的,但更多还是习惯叫他明太祖朱元璋。还有明朝唯一一个因为土木堡之变玩脱了所以有两个年号的朱祁镇,我们一般习惯叫他明英宗。但这时候年号称呼皇帝已经逐渐成为主流了。明成祖、明宣宗、明宪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神宗、明思宗这些称号固然还在用,但我们更习惯的是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万历、崇祯这些年号,并以此来称呼他们。到了清朝,官方文件上固然还是圣祖如何如何高宗如何如何,但大家的习惯性称呼,年号已经占据绝对主流。
在清朝历史上,十二位皇帝有着不同的提法,每一位都有着众多的名字,
清朝有十二个皇帝,在影视剧当中发现这十二个皇帝有不同的提法,他有名字,有庙号,有谥号,有年号还有称“大行皇帝”等等。到底实在怎么回事,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怎麽样。
清王朝的统治者虽然并非汉族,但却极为推崇汉儒文化,并最终把中国的封建制度推向了极致,因此清朝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更为讲究国法礼仪,官场上的举止、称谓、言谈极有分寸,特别是对皇帝或皇太后,更要符合礼仪制度,稍不注意就会失礼,轻者罚俸禄,重者还会丢官甚至判刑,清朝十二位皇帝除末代皇帝溥仪之外,每一位都有五种称谓,分别是他的名字、庙号、谥号、年号,去世后入葬前的称呼也就是“大行皇帝”。在不同的场合,十二位究竟该怎样称呼,每一位皇帝所拥有的众多名称究竟又是如何命名的呢?
1、先说庙号。
清朝十二个皇帝,除了宣统以外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庙号是什么意思,《辞海》里庙号有一个解释:“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始于殷代,其后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庙号”。就是说庙号起源于殷代一直到清代。庙号的特点是皇帝死了之后才有。皇帝死了之后他要进太庙或者家庙奉先殿,庙里头有一个神主一个木牌位来祭祀他。这里头要给他一个称号,叫做庙号。
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庙号太祖;
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庙号太宗;
第三个皇帝福临庙号世祖;
第四个皇帝玄烨庙号圣祖;
第五个皇帝胤禛庙号世宗;
第六个皇帝弘历庙号高宗;
第七个皇帝永炎庙号仁宗;
第八个皇帝道光庙号宣宗;
第九个皇帝咸丰庙号文宗;
第十个皇帝同治庙号穆宗;
第十一个皇帝光绪庙号德宗;
第十二个皇帝宣统无庙号。
在清朝,如果把皇帝的庙号说错了,那是要犯弥天大罪。譬如说,努尔哈赤是太祖,如果说错了,那算最大的不敬。
2、谥号。
十二个皇帝除了宣统每一个都有一个谥号。什么叫谥号,《辞海》里对谥号有一个解释:“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就是皇帝死了之后要给他一个评价,给他一个称号叫做谥号。谥号是有严格规定的。
太祖努尔哈赤谥号先叫武皇帝,后改为高皇帝。
太宗皇太极谥号文皇帝。
第三顺治谥号章皇帝。
第四康熙谥号仁皇帝。
第五雍正谥号宪皇帝。
第六乾隆谥号纯皇帝。
第七嘉庆谥号睿皇帝。
第八道光谥号成皇帝。
第九咸丰谥号显皇帝。
第十同治谥号毅皇帝。
第十一光绪谥号景皇帝。
第十二宣统没有谥号。
这个谥号在称谓上当时是不能错的,必须严格规定,我说的这些都是简称,全称很长的。譬如说清太祖努尔哈赤,他的全称29个字,全称是这样的:“太祖承天广运,神功圣德,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这二十九个字在当时来说,写他的册文、他的生日和祭日,在庙上祭祀的时候书写一个字不能错。如果错了官员或者受到惩罚,或者革职,甚至于论斩。这二十九个字是清朝所有皇帝字数里头最多的,其它有的二十七个字等等。这二十九个字不好记,努尔哈赤最关键的是五个字——太祖高皇帝。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这是他区别于其它任何一个皇帝的特点。
3、年号。
清朝的年号,譬如说康熙,它是年号。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都是年号。可是我们现在一说康熙就不是年号,就变成个人了。严格说起来康熙是年号,“玄烨”是他的名字 。那康熙这皇帝怎么办呢,严格说起来应该是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但是呢,已经习惯了,约定俗成。一说康熙也可以代表年号也可以代表这皇帝了,既然大家约定俗成了,也就只好这样了。
4、大行皇帝。
大家看电视剧经常提到大行皇帝,就是这个皇帝死了,入土之前,新的皇帝还没有举行登极大典,这个时候已经死了的皇帝怎么称呼,有个称呼叫“大行皇帝”。活着的时候,如果电视剧上出现大行皇帝,那在当时肯定是要杀头了。所以皇帝的庙号、谥号、年号和大行皇帝这些称谓在当时是绝对不可以随便叫的,是有一定规矩的。

明清时期为什么多以年号来称呼皇帝呢

为什么我们称呼明清的皇帝都用年号,而之前的都用庙号或谥号?

首先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大概了解下庙号、年号和谥号都是什么意思?

1、庙号就是死去的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是由死去皇帝的继任者和大臣们所定,其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除了秦始皇时期,庙号被废止过,历朝历代都沿用,和谥号最显著的区别是庙号只属于君主。

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等,这些就是庙号,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庙号有着严格的规定,西汉15位皇帝就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包括汉高祖刘邦庙号太祖、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 、汉宣帝刘询庙号中宗,这里我们可以想象西汉的时候庙号的给与有多少的严格。

到了魏晋南北朝开始,随着天下动乱、礼乐败坏,庙号也跟着泛滥了。

许多割据一方的小国的创建者都称祖叫宗,如后赵、前秦、西秦、前燕等等,如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这样的皇帝的庙号竟然高祖,可是事实上他不配;南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庙号太祖,可是刘义隆并不是开国之君。


2、年号就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基本都是皇帝自己来定的,年号最开始起源于汉武帝时期,是汉武帝时候创建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叫做建元,之后逐渐形成制度,此后的皇帝登基,一般会下诏书从第一年的年中,或者第二年开始改元,并且更换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也就是说一个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不是唯一的,使用年号最多的不是别人,正是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她使用了十八个年号,再比如唐高宗有14个,比如永徽、显庆、麟德、总章、弘道等。

年号在中国民国建立时候被正式废止,改用“民国纪年”,所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年号是“宣统”,至于袁世凯同志称帝用的那个年号“洪宪”则不被后世所承认。通常大一统时期,年号相对都有规律可寻,而类似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的分裂时期,政权众多,各有各的年号,非常混乱。

帝王选取年号通常都有一定的寓意,或者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汉武帝一次打猎时候捕获了一只一角兽,因此改元为“元狩”,一方面为了纪念这次打猎活动,另一方面昭示着要对匈奴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狩,有对外征伐之意)。

光武帝刘秀从登基开始,年号定为“建武”,由于当时天下割据政权众多,代表着他开始马不停蹄用武力统一天下的意思。

公元233年,正月二十三日,位于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亦名龙陂之称)的水井中有青龙出现。二月六日,魏明帝亲自到摩陂观龙,并改年号为“青龙。”

公元280年四月,晋武帝消灭吴国,一统天下,改年号为“太康”,以纪念天下的一统。

公元44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肆灭佛之后,在亲信大臣崔浩的建议下,信仰道教,又在首都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隋炀帝杨广登基之后将年号改为“大业”,以此向世人昭示自己要做出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他在位期间营建东都、修隋朝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度、巡视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最终自己也被滚滚的农民起义浪潮所吞没,年号也成了他讽刺。

女皇帝武则天是个年号控,遇到点事情就想换个年号,用过的著名年号有:“天授”(刚登基时候的年号)、“长寿”(表达自己期望长寿的愿望),“万岁通天”( 纪念洛阳新明堂建成)、“长安”(纪念自己从洛阳返回长安大明宫)。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候曾经使用过“乾德”的年号,是宰相赵普负责起的,不久后蜀被灭,一批宫女被送入宫中,宋太祖偶然看到一名宫女用的铜镜上面刻有“乾德四年”的字样,他很纳闷,因为刚用这个年号不久,怎么一下子出来一个几年后造的铜镜呢?召集大臣询问,赵普等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学士窦仪这时候告诉宋太祖,前蜀后主王衍曾经用过这个年号六年,引得宋太祖感慨道宰相必须用读书人来当,臊的那位自诩“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抬不起头来。

南宋高宗赵构为金人所逼,在江浙一带到处逃窜。公元1131年逃至绍兴(那时是越州)觉得心情很好,燃起了光复江山的雄心壮志,所以有了一句“绍祚中兴”,并改年号为“绍兴”,而越州也就成了绍兴城。

总之说的简单年号就是皇帝随便定的,他什么时候都可以改,只要他开心就可以一年取一个。当然这只是对于明清之前的朝代所说的,明清之后的皇帝一生就只有一个年号,如洪武、永乐、嘉靖等等。


3、谥号,谥号有别于庙号和年号,它除了皇帝可以拥有,其他的比如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都可以有,周朝时,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根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的考证,谥号制度的形成,应该起源于西周中期,这种观点也得到学界的广发认可。

谥号一开始只有“ 美谥 ”、“ 平谥 ”,通常表示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恶谥”的开始主要源于周厉王在位期间的倒行逆施死后而被谥为“厉”。


并且从此以后,逐步形成了清晰、明确的谥法,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为了达成将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的目的,编写了《谥法解》一书,这本书也成为后世谥法施行时的重要依据。

当然我们这里主要讲的是皇帝的谥号,皇帝的谥号也是由死去皇帝的继任者和大臣们所定的,它是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而特意创造出来的。皇帝的谥号主要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美谥”用之君亲焉,用之君子焉;“平谥”用之闵伤焉,用之无后者焉;“恶谥”用之歼夷焉,用之小人焉。如汉文帝、汉宣帝、宋仁宗、宋真宗、明英宗、汉元帝等这些就是“美谥”,唐哀帝、汉冲帝、西晋愍帝等这些就是“平谥”,隋炀帝、周厉王等就是“恶谥”。皇帝的谥号一般情况下就是一个字,但也有两个字,比如汉昭烈帝,当然不管几个字,每个字都有着特定的意思,比如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择善而从曰比;事君有党曰比、幼少在位曰冲;幼少短折曰冲、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可以说,当我们想基本了解这个皇帝是好是坏的时候,基本上看他的谥号就知道,比如隋文帝,文这个谥号肯定是好的,那么这个皇帝也不差,再比如鲁炀公,炀这个谥号是坏,所以基本上这个皇帝肯定不咋地,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看这个,因为皇帝的谥号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儿子给的,所以不会很差,有些甚至名不副实,比如宋理宗,明明是一个昏君,但却给了一个“美谥”,而且一般被取“恶谥”的都是亡国之君,比如隋炀帝、鲁炀公、周厉王等等,只能说谥号这就是皇帝的玩物而已,皇帝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简单的介绍了年号、谥号和庙号的意思后,我就大概解释下为什么我们称呼明清的皇帝都用年号,而之前的都用庙号或谥号?

首先在唐朝之前的皇帝,我们现代人不管史学家还是普通大众基本都是以谥号来称呼皇帝,而不是庙号,如汉孝文帝、汉孝景帝、晋武帝、晋惠帝等等,而文、孝、武和惠这些都是谥号,而不是庙号,那为什么唐之前的皇帝都很少用庙号呢?很简单因为唐之前有很多的皇帝都是没有庙号的,比如西汉十五位皇帝,就只有四位有庙号,东汉十四位皇帝就只有三位有庙号,所以现代的史学家可以说为了统一,基本上称呼唐之前的皇帝都是用谥号。在唐朝到元朝这段时期的皇帝,由于庙号已经不像东西两汉那个时候那样的严格,到唐之后不管是哪位皇帝都用庙号,而且唐之后的皇帝谥号都特别的长,比如唐太宗的谥号就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宋太祖的谥号就是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所以这个时候大家都普遍用庙号来称呼皇帝,如唐太宗、唐高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等等。

而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明清的皇帝一生就用一个年号,所以我们现代人很多都喜欢用年号去称呼明清的皇帝,比如洪武帝、永乐帝、崇祯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等,但是不要忘记,现在很多的史学家都还是用庙号去称呼明清的皇帝的,如明太祖、清世宗、明仁宗、明宣宗等等,所以明清称呼皇帝都一般以年号或者庙号来称呼。

那么肯定会有人问,为什么只有明清时期我们现代人才普遍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呢?为什么明清之前没有?很简单啊,因为明清之前,历朝历代基本上所有的皇帝都有2个以上的年号,最多如唐高宗就有多达14个年号,比如永徽、显庆、麟德、总章、弘道等,而且很多年号都是被多个皇帝使用过的,比如汉武帝的“建元”,后世就有再次使用的,晋康帝司马岳、前秦苻坚等都使用过,再比如唐太宗的“贞观”,西夏夏崇宗李乾顺也使用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现代的史学家或者普通大众就没有人用年号来称呼明清之前的皇帝。


所以简单的来说,唐之前的皇帝我们习惯以谥号来称呼,唐到元朝的皇帝我们习惯用庙号来称呼,明清的皇帝我们习惯用年号或者庙号来程度。

还有需要明确一点是历朝历代的史书,也就是二十四史都是以庙号或者谥号,或者两者结合来称呼某个皇帝的。东汉之前的史书,都是谥号来称呼某个皇帝,如称刘盈就是孝惠皇帝,而孝惠皇帝就是谥号。东汉到三国,称呼某个皇帝都是谥号加庙号,如称刘秀就是世祖光武皇帝,其中世祖是庙号,光武皇帝就是谥号。西晋-东晋史书只用谥号来称呼皇帝,比如称司马炎就是武皇帝,其武皇帝就是谥号。南北朝到明朝时期,史书称呼某个皇帝都以谥号加庙号,如称刘裕就是高祖武皇帝,高祖就是庙号,武皇帝就是谥号。所以可以说历朝历代就没有以年号来称呼某个皇帝的。


只能说,现在这些皇帝的称呼,是用年号、庙号或者谥号来称呼,完全就取决于我们现代人的习惯,简单的说,我们认为哪个方便,哪个辨识度高,我们就用哪个来称呼这个皇帝,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规矩。同时也没有人规定唐之前称皇帝一定要用谥号或者庙号,明清称皇帝一定要用年号,只能说只要你喜欢,你想用什么来称呼这个皇帝都可以。但是对于正统的史书来说,称呼皇帝就只有谥号和庙号,而断然不会出现以年号来称呼的。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明清时期为什么多以年号来称呼皇帝呢》感兴趣,还可以看看《椰子壳属于哪类垃圾 属于干垃圾也属于其他垃圾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百草枯产品不得在境内销售:剧毒物质人间杀手

下一篇: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蝴蝶 星褐闪蝶(褐色的闪蝶)

科学探索排行

科学探索精选

科学探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