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第一任皇帝朱元璋病重之时,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谁来继承皇位了。
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按理说就算太子朱标死了,剩下的儿子中也总能挑出几个来,但是让人诧异的是,朱元璋竟然越过儿子们,立了孙子朱允炆为太子。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子,也是长子,古代向来对嫡长子十足看重,所以他从小就理所当然被寄予了厚望,朱标出生时,朱元璋还不是皇帝,但是尽管如此,朱元璋也在对他的教导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
朱标也很是争气,因为从小熟读儒家学说,所以性格仁和谦逊,是个完美无缺的好兄长,有时候弟弟们之间产生矛盾,都是朱标从中说和化解,所以在几个兄弟中,朱标的威望一直很高。
有个这样的儿子,朱元璋也是十分欣慰的,所以随着朱标的长大,朱元璋对他就更加爱护了,后来朱元璋自立为吴王,那时候的朱标也不过才10岁,但是朱元璋毫不犹豫地把他立为了世子。
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朱标又被连夜立为了太子,当时很多大臣建议将朱标立为中书令,朱元璋就很是不喜,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这个儿子极其爱护。
虽然朱标被朱元璋保护得很好,但是难得的是,朱标的性子并没有长歪,他成年后,一直勤勤恳恳地帮助朱元璋处理政事,并且他提出的很多建议,都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在所有人的心里,朱标的确是个难得的帝王之才。
然而遗憾的是,还没等朱标坐上皇帝之位,他就因病去世了。
当时朱元璋想迁都西安,于是朱标奉命去巡视,然而回来后他就感染了风寒,并且没多久他就咽气了。
朱标的离世让朱元璋痛苦不已,与此同时,满朝上下皆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太子薨了,那么接替太子的人选到底选谁呢?
马皇后除了生了朱标之外,还有两个儿子,按照皇位继承制度,这两个儿子应该是接下来的最佳人选了。
然而,只要我们了解了马皇后剩下的这两个儿子,就能知道朱元璋为什么不选他们了。
老二朱樉原本也是个聪慧好学的孩子,但是谁知长大之后就走了歪路,他除了没有半点仁义之心,甚至还荒淫无度。
后来朱樉被封为秦王,去了西安藩地,那时朱元璋曾告诉过朱樉:“如今天下平定,百姓安居乐业,如果有不必要的工事就不要劳苦百姓了,都停了吧。”
但是此时天高皇帝远的朱樉哪里管朱元璋说什么,他不但没停,反而大肆修建工事,劳民伤财,让百姓怨声载道,这件事传到朱元璋的耳朵中后,朱元璋就一直对朱樉极其不满。
马皇后的三儿子朱棡就更加不能作为皇帝人选了,朱棡性情残暴,更是作恶多端,他喜好对人玩虐,曾经无故鞭打他的厨师,后来还多次对人实行车裂之刑。
这个儿子的残暴程度是刻在骨子里的,朱元璋对此多次训斥,要不是朱标多次回护,恐怕朱棡的藩位早就被废了。
这么看来,这两个儿子跟朱标一比差了十万八千里,朱元璋看不上眼也是情有可原。
那么既然老二老三都被排除了,在大部分人眼里,还有一个最佳人选,那就是朱棣。
朱棣能征善战,能吃苦耐劳,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中,朱棣也是他格外倚重的一个,朱棣奉命守护边疆,数次击退敌军,后来朱元璋索性直接下令,军中的事务除了启奏朝廷之后,还要另外启奏燕王朱棣。
朱棣为朝征战多年,旧部众多,威望甚高,在他作为燕王的时候,也一直在培植自己的力量,在朝中也是有很大权利的。
这么看来,除了太子,朱棣无疑是个好的储君人选,但是让人意外的是,朱元璋却跳过自己这个优秀的儿子,转眼选了孙子朱允炆为太子。
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一开始,太子的人选并不是没考虑过朱棣。
首先朱棣作为庶出的儿子,并且嫡次子等人还在世,所以立朱棣的话名不正言不顺,当然,很多人说庶出也不是什么大事,将他的生母抬正就可以了。
但是马皇后还好端端的,也并没有犯错,万没有无故废后的道理。
朱元璋也曾在朝堂上试探过口风,但是他话刚一出,就遭到了一个老臣的激烈反对,这个老臣表示,倘若跳过朱樉、朱棡封了朱棣,恐怕会引起二人的不满,到时候怕是会给朝堂带来腥风血雨。
朱元璋思考了一番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放弃了立朱棣为太子的想法。
那么既然如此优秀的朱棣都不行,其他儿子就更不用说了,于是儿子中实在没有了人选,朱元璋就把目光转向了自己的孙子中。
太子朱标一共有5个儿子,2个嫡子,3个庶子,除去两个最年幼的孩子,就剩下嫡长子朱雄英、嫡次子朱允熥,庶长子朱允炆。
朱雄英早年因病逝世,嫡子就只剩下了朱允熥,朱允熥是太子妃常氏所生,作为目前的嫡长子,按理说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但是朱元璋还是放弃了朱允熥,这其中自然有他的考量。
首先,朱允熥的母亲常氏是蓝玉的女儿,蓝玉在朝中的地位非同凡响,他在朝中暗中培养了一批势力,早就引起了朱元璋的忌惮。
再加上蓝玉为人十分嚣张,这让朱元璋对他早就不满,所以受到蓝玉的影响,朱允熥其实并不是很得朱元璋的喜爱。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那时候常氏早已逝世,作为侧妃的吕氏被扶正了,吕氏是朱允炆的母亲,朱允炆一下子子凭母贵成了嫡子。
这么一看,朱元璋选了朱允炆就一下说得通了。
朱允炆聪明好学,重要的是,他继承了他父亲的仁义,颇有治国之才。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朱元璋就开始为他铺设道路了。
越过儿子们封孙子为太子,必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甚至重则可能会引起叛乱,所以朱元璋为了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想出了一个办法。
人们都说“皇家无情”,这话说得一点也没错,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铺路,竟然狠心把自己的儿子们全都打发到了边境。
朱元璋告诉朱允炆:“我把抵御胡虏的大任都托付给诸王了,边境安稳,你可以放心了。”
于是朱允炆反问:“诸王可以平胡虏,那么倘若诸王生变,谁来平定他们呢?”
这句话问的朱元璋哑口无言,于是他反问朱允炆:“你觉得呢?”
朱允炆回答:“我会以礼相待,以德服人,如果他们还要叛乱那就削地,再不行就削位,实在没办法就举兵讨伐。”
面对朱允炆的回答,朱元璋挑不出错处来,因为换成他自己,也没有了更好的方式。
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顺利即位,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个向来宽厚仁义的朱允炆,竟然用雷霆手段开始清理藩王。
当时朱允炆问翰林学士黄子澄:“如今诸王拥兵自重,倘若他们要生变,那怎么办呢?”
黄子澄也是个狠角色,他能官至翰林学士,就说明他很会揣测圣意,朱允炆的这个问题,并不是真的在咨询他的意见,只是需要他一个肯定答复而已。
于是黄子澄回答:“汉朝七国叛乱,让朝代灭亡了,诸王手中各有重兵,一旦发生叛乱,恐怕无法抵抗。”
这句话可谓说到了朱允炆的心坎里了,随后朱允炆开始了削藩政策。
作为一个皇帝来讲,为了防止打草惊蛇,第一个要下手的必定是实力最强的藩王,也就是当时朱标去世时呼声最高的朱棣。
然而,黄子澄上奏折给朱允炆表示:“齐王、周王、湘王等人早就有了不法行为,师出有名,而周王又是与朱棣一母同胞的兄弟,是朱棣的左右手,先削周王,也等于断了朱棣的臂膀。”
就这样,朱允炆一个接一个地将自己的叔叔们夺权流放,把朝堂上搞得人心惶惶,他的这一行为,也开始引起了朱棣的不满,直到朱棣也被流放后,这彻底让他爆发了。
如果我们站在朱棣的角度看,就能明白朱棣为什么会委屈了:
你朱允炆已经当上了皇帝,这样还不知足,竟然连守在边境的王爷们最后一点生路也不给,我常年为朝征战,凭什么最后要得到这种结局呢?
建文元年,朱棣带着自己早就准备好的兵马,打着“清君侧”的名义,一声令下就攻进了南京城。
虽然朱棣进城之初只有10万的兵力,与南京城的常备军差了好几倍,但是朱棣常年领兵在外,他不但有出色领兵征战的能力,在军中还有很高的威望,这绝不是“柔弱书生般”的朱允炆可比的。
这场仗一打就是三年,越往后打,朱允炆的短板就渐渐漏了出来,而朱棣的军队也在慢慢壮大,极大地反差导致朱允炆节节败退。
朱允炆立即送了和谈书给了朱棣,想要割地了事,但是被朱棣拒绝了,此时朱棣已经一只脚踏上了皇位,谁还会稀罕那点割地呢?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朱棣最后攻进皇宫中时,宫墙内起了一场大火,等到大火扑灭,只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的尸体,这些尸体早已烧得焦糊无法辨认,里面到底有没有朱允炆,没有人知道。
这场皇位争夺战随着朱允炆的失败落下了帷幕,其实纵观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倘若他不这么急功近利的话,也许朱棣根本就没想篡位。
诸王不被削藩,朱棣就找不到借口起兵,退一万步讲,哪怕朱棣真的早就抱有谋逆之心,倘若他师出无名,他是绝不会妄动的。
等到几年后朱棣找到机会了,朱允炆的位子也差不多坐稳了,总之不管哪一种可能性,只要他不急功近利,他的也许就是另一种结局了。
26个儿子,3个嫡子,朱元璋为何偏心孙子继承皇位?
洪武31年,明朝第一任皇帝朱元璋驾崩,皇帝驾崩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丧事办几桌,而是皇位谁来继承。朱元璋选的继任者是孙子朱允炆,也就是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为啥偏偏就把皇位传给了一个只有20多岁的毛头小子呢?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皇帝的继承制度。自周朝以来,中国封建帝王们遵循的是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放到朱元璋身上,朱元璋的嫡长子是朱标,刚建国就把朱标当成了太子来培养。可问题就在于身体虚弱的朱标比朱元璋先去世了,按理说下一个接棒的是老二朱樉和老三朱棡。
但这两兄弟实在是让朱元璋看不上眼儿。老二朱樉幼年聪慧,严毅英武,可惜成年后多行恶事,荒淫无度,妥妥儿的一个纨绔子弟。老三朱棡虽然不搞黄色,但是残暴无度,要让他当了皇帝,大明就是第二个秦朝。
这时候轮到燕王朱棣登场了,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早在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就见惯了刀光剑影,长大之后更是骁勇善战。但是那时候太子朱标还活着,朱棣只能在燕京当个王爷。而在他当王爷的这段时间,对民间大小事都事必躬亲,种种长处让朱棣这个贤王成为最有可能的接班人。
而朱棣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庶出,要知道母以子贵,也就是说如果朱元璋铁了心让朱棣当太子,只要把朱棣生母抬到皇后位置就可以了。但是朱棣的生母死因不明,极有可能涉及皇家隐私,不具备成为皇后的条件,这就导致朱棣永远被挡在了太子宝座之外。
儿子们不堪造就,那就把精力放在培养第三代吧!于是朱元璋将目光瞄向了朱标的次子,也就是太孙朱允炆。老朱寄希望在有生之年培养朱允炆,让他能够顺利登上皇位,于是蓝玉案爆发,朱元璋举起屠刀对蓝玉为首的武人集团大开杀戒。
但是此时明朝国内还有一股力量能够影响朝政,那就是当年朱元璋分封在各地的藩王。论辈分,这些藩王是朱允炆的叔叔,是朱允炆皇位的天然威胁者。论能力,许多藩王都镇守在边疆,与蒙古残余势力进行争斗,上马能带兵打仗,下马能治理百姓。但是朱元璋能怎么办,总不能将这些儿子都杀了吧,毕竟虎毒还不食子。
而且在朱元璋看来,有这些藩王镇守在全国各地,能够有效保证没人敢举兵造反,这天下终归还是老朱家的。但为了防止出现藩王举兵篡权的事情,他在设藩后就规定不允许各亲王之间相互往来,即使入朝也不能同时前来。必须一王离京,另一王才可启程,避免诸王相互串联与中央对抗。
在临死前,他又分别劝朱棣好好保护你的侄子朱允炆,不然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接着又忧心忡忡的问朱允炆,我死了你怎么应对你这些叔叔。朱允炆给出的答案是温水煮青蛙,先以德服人,如果不行就慢慢削减他们手里的兵权,实在不行只能举兵平叛了。这个回答算是对老朱最大的安慰了,为什么说是安慰呢?
因为朱允炆继位后直接下旨削藩,一点亲情也不讲。在朱允炆看来,这些叔叔表面人五人六的,其实内心坏得很,只要他们存在一天,他就不可能在龙椅上坐的安心。削藩的首要目标当然是差点坐上皇位的朱棣,但考虑到直接削朱棣会逼反朱棣,毕竟朱棣手中的军队不是吃素的。
所以朱允炆开始挑软柿子捏,周王朱橚首先遭了殃。因为周王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可能会是朱棣的有力助手,所以直接被一撸到底贬为老百姓,并迁至蛮荒之地—云南看管。同年12月,朱允炆又以贪虐残暴的罪行将代王朱桂迁至蜀地看管起来。第二年五月,又以“不法事”罪名将岷王朱楩贬为老百姓。
没过几年,朱允炆就因私印钞票罪对湘王朱柏下手,湘王朱柏十分有骨气,得知有人要来抓他,直接把老婆孩子都召集起来,紧闭宫门自焚而死。随后朱允炆又以迅雷之势,迅速将齐王朱榑和代王朱桂废为庶人,花了不到一年时间灭了六个王,可谓干净利落。我都怀疑这货是穿越过去的,亲情也太淡漠了,感觉跟杀鸡一样一刀一个。
但朱允炆还是太年轻,朱棣也不傻,看着兄弟们个个倒下,心知肚明下一个就是他自己。他不想束手就擒,于是起兵以清君侧靖国难的名义,用了四年的时间攻占南京城,将皇权从朱允炆手里夺了过来,史称靖难之役。那么问题来了,朱棣真的想篡权吗?
我想他没那么傻,他是想当皇帝,可是他没有那个资本。虽然他的手下有十万兵,但如果朱允炆没有削藩,那么朱棣找不到借口起兵南下,估计这些军队都不一定跟他走。到时候皇帝没当成,还拉上一家人陪葬,想想都划不来。但谁让朱允炆那边却开始步步紧逼,一点也不顾及亲情对叔叔们下狠手。
朱棣知道就这么等下去,土财主别说当不成,命都要不了,所以他这才选择了起兵篡权。朱棣篡权当然是铁打的事实,但是其原因还是朱允炆太急功近利,藩王确实该削,但也不是这样的削法。皇位都让你小子坐了,还不给我们一条活路,不如把你这皇帝拉下马。
朱元璋有26个儿子,甚至还有3个嫡子,为何要让小孙子来继承皇位?
朱元璋,名洪武,有名重八,对于这位历史人物想来很多人都是有所听闻的,他是明朝的首位皇帝,朱元璋这辈子可谓是相当传奇的。
他是从一位乞丐,慢慢的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直到最后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他在位的时候国家发展得相当不错,不仅重视人才,提倡教育,也降低税收,兴修水利。到了洪武第三十一年的时候,朱元璋因为疾病离世,享年71岁。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古代毕竟是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也为了避免以后儿子们为了竞争皇位而互相竞争,于是朱元璋早早地就将长子朱标立为太子,按照朱元璋的性格,这种事一旦定下来基本上就不会改了,这也就能让其他皇子彻底死心。
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就得病死了,朱标这一死,其他的皇子对皇位都心动了,朱元璋十分喜爱朱标,朱标的趋势让他很难过,他也很担心自己的其他儿子会为皇位再竞争,于是朱元璋就将继承权交给了皇孙朱允炆。
除了有制度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那就是性格。朱棣的性格是属于比较好战类型的,所以在战场上他可能是所向披靡的,可在治理国家方面上他可能容易因为个人的情绪而过于武断专横。
而朱允炆则和他是相反的,他是一位宅心仁厚之人,所以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善于听从他人的意见,事实也证明了在朱允炆的治理下国家着实又富强了不少。
根据现在历史的描述可见当年朱棣对朱允炆也是多有不满地,而至今关于朱允炆的最终结局大家也不知道,自从他落败于朱棣了以后便踪迹全无,所以战后生死不明。
当然,朱棣在位的时候也是做过不少有利国家发展的好事的,比如在经济上面进一步的减少税收,在政治方面他主张改革法制,完善了国家的法律,为国家的运作增添了不少的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