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最近经常看到这么一个问题,大概意思就是说,某某皇帝在位时期他手下的奸臣居然能混到权倾朝野,堪称一手遮天。
都这样了他作为一个皇帝难道不应该奋起反抗吗?
直接一剑结果了这大奸臣不好吗?
然后他还会用康熙康麻子来举个例子来论证这一套皇帝直接上手怼死奸臣,然后就能还政于朝,来个海清河宴,天下清平的传奇小说式的结尾。
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对啊,为什么不呢?
简单粗暴,一针见血,岂不美哉?
当在下第一次听到这一套逻辑清晰语句连贯的发问时。在下竟然呆立当场不能言语,倒不是说这套理论就仿佛是一语点醒梦中人,给在下来了一个石破天惊。
当时在下心中萦绕的事情只有一件。
那就是,醒醒,吃药啦!
回过头来仔细思考这个问题。
在下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提的很有价值,
虽然并没有水准。
这意味着这位朋友虽然思考到了权力的表面,但却并没有触及到权力的实质。
用最近看到的一句话来说明的话,那就是
权力看起来似乎来自上级,但实际上却来自下级。
不是因为我是皇帝,所以我有权力。
而是因为他们当我是皇帝,所以我有权力。
还是继续用康麻子来举例吧。
虽然看起来康麻子好像是简单的约鳌拜来吃个饭。
然后在吃饭途中一声令下,群起攻之,顺利拿下了鳌拜。
但是,仔细翻阅当时的史书。
你会看到这场舞台剧的实质。
这是康熙集团与鳌拜集团的战争。
你只看到了这幕戏的落幕,却没有看到它的高潮。
擒鳌拜前干了什么?
“五月乙未,以黄机为吏部尚书,郝惟讷为户部尚书,龚鼎孳为礼部尚书,起王弘祚兵部尚书。--《清史稿-圣祖本纪》”
新启任的这四位可都是圣祖心腹,这四位的上任可以说是牢牢的把持住了京城势力,而某个大老粗的心腹则渐渐被圣祖以各种名目派遣去了地方。
正因此,当康熙甫一发难,康熙心腹自然群起而应,至于鳌拜的心腹则远水难解近火,少数几个没被调走的此刻也独木难支。
鳌拜一被擒,那边圣祖的手下立刻火力全开,顺利的接替了鳌拜势力,平稳的度过了本应出现的混乱期。
心腹被调走,剩下的墙头草自然倒头便拜。
鳌拜被擒后政坛的平静,表明了鳌拜集团在康熙集团有预谋的攻击下的轰然崩塌。
回头来仔细思虑一下圣祖大人到底干了什么。
第一, 鳌拜的心腹在不知不觉间纷纷被调离京城
第二, 鳌拜心腹调走后形成的暂时的权力真空被康熙心腹立刻有序的补上,平稳过渡。
第三, 京城的武装力量,也就是京城的卫戍部队以及各个禁军,纷纷被康熙所掌控。枪杆子,牢牢的被康熙攥在手中。
这不是一夜之间到来的。
战争,早在开始前就决定了胜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说的对啊。
如果到现在你还是不明白康麻子一顿乱棍能锤出一个太平盛世而换个人来干就只能让大清多一个早崩天子的话。
那就来看一看刘承佑好了。
刘承佑,生于后唐长兴二年,职业是皇帝。
家传瓷饭碗,就算这样天下所有人依然投来了羡慕的目光。
小皇帝苦苦的等,痴痴的盼,终于熬死了老皇上。
本以为这下终于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没想到还是被老皇帝安排的明明白白。
老皇帝临死前定下的五位辅命大臣,横跨文武,内掌机要,外领征伐。面对五个老谋深算的老狐狸。
小皇帝理所当然的被架空。
一番番勾心斗角,筋疲力尽的小皇帝决定快刀斩乱麻。
也是寻常手段,无非暗伏刀斧,一声令下,自然人头落地。
雷霆手段,可喜可贺。
估计后面小皇帝就能还政于朝,从此歌舞升平。
然而。
对了,小皇帝这一朝是后汉。
他杀了这几位之后。
就成后周了。
掰扯开了讲。
杀个把人根本没有意义,因为你面对的不是一个两个所谓权臣,而是以他为首的一整个利益集团。
康熙看起来轻而易举,但实际上是他的利益集团轻而易举的击溃了鳌拜集团。刘承佑失败的原因也很简单,保皇派的实力实际上还不足以对抗这几位所谓乱党。
这就好像你亲爹开了一个公司,风风雨雨大风大浪,几年下来终于熬成正果,公司做大做强。等你爹老了,老爷子想过个平平稳稳的晚年,于是开始渐渐把事情都交给当年和他一起创业的老兄弟。尤其是你和蔼的王叔叔。
于是渐渐的,大家有事了不来找老爷子,而是去找王叔。
所幸你爹威望还是足够,大伙也都给老爷子一个面子。
可是有一天老爷子去了,不过还好你收到了你老爷子留下的股份,摇身一变还是董事长。
可是。
你发现大家办事往往都听你王叔的,而且你王叔还三天两头拉个亲戚来帮忙。
最后,你发现你的命令出不了你的办公室。
你无法接受,于是出门一看。
从为你站岗的门卫,到交接各种文件的秘书,再到各个办事员。都是你王叔的亲戚。
于是你想了想,把准备好的刀子收了回去。
叫声王叔还能大富大贵,
也不亏了
何必给自己找麻烦?
作者:未定君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古代皇帝被权臣要挟,为何他们不直接一剑秒了权臣?
我们的古代大部分皇帝,在被某些权臣威胁或要挟时,为什么不像康熙对鳌拜那样,找个机会偷袭并解决他,反而是要小心翼翼地顺着他,整天都活在仰人鼻息的悲伤痛苦之中呢?
康熙少年时鳌拜确实符合权臣的大部分特征,且康熙也确实通过偷袭的方式解决了鳌拜(囚禁,并未杀死)。但问题在于,事情往往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类似问题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决,毕竟类似不是相同。在我们正文开始前,笔者想先送给大家一句戏语:“陛下,何故谋反!”
什么是权臣
笔者在正式解答本文的话题(问题)前,得先跟大家聊聊什么是权臣,或者说权臣都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其一,任用亲信
这个的意思就是说在朝堂之上,不说全部,但起码有一半以上的官员都是这位权臣的朋党。这类特征最为明显的权臣,应该非东汉末年的魏公曹操莫属。
其二,排斥忠贤
这个的意思就是说在朝堂之上,大肆打压忠臣良将,只要不支持自己或与自己政见不合的,一律逐出朝堂或向皇帝上书抹黑他。这类特征最为明显的权臣,应该非北周时期的大冢宰宇文护莫属。
其三,结党营私
这个的意思就是说在朝堂之上,利用自己的威信组成朋党,并侵吞国家利益,以求中饱私囊,且往往是一人为首多人配合。这类特征最为明显的权臣,应该非三国末年的晋公司马昭莫属。
其四,误国误民
这个的意思就是说在朝堂之上,只管把控朝政索取利益,对于此事之外的一概不管或胡乱插手,最终导致国破人亡。这类特征最为明显的权臣,应该同样非东汉末年的丞相董卓莫属。
这里其实还有很多特征没有提到,如讨好皇帝,贪腐严重,上行下效等,但因为篇幅原因,我们就不做过多解释了,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
贸然行动的结果
南北朝时期北魏末年有位皇帝叫元子攸,史称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在位期间,有位权臣名叫尔朱荣(羯族),尔朱荣以镇压农民起义发家,随后入主中央并大肆分封同姓宗族,早在元子攸继位前,北魏就已经被他彻底掌控。其中,就连元子攸的皇后都被尔朱荣换成了自己的女儿。
随着元子攸逐渐长大,他开始对于尔朱荣的把控朝政感到非常不满,因而在经过了数次尝试后,他决定暗杀尔朱荣以夺回朝政。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元子攸以皇后临产为名,将尔朱荣骗进宫中,并暗地埋伏百名甲士。在尔朱荣及30余名仆从入宫后,元子攸一声令下,尔朱荣当场被杀,且与他一同被杀的,还有尚在冲龄的幼子。
但事情并没有按照元子攸的计划发展,因为尔朱荣死后,他的兄弟及其党羽立刻发动政变,并经过短短数月的围攻,就将北魏都城洛阳攻破,而孝庄帝元子攸也被尔朱荣的兄弟尔朱兆所掳,最终被溢杀于晋阳的三级佛寺。最为可悲的是,此时距离他杀死尔朱荣还不到三个月。
曹魏末年的著名皇帝曹髦相信大家都知道,他因为不满晋公司马昭的压制,便一直试图寻找机会打败司马昭,并拿回属于他们曹魏的江山。于是乎,年仅19岁的曹髦便在甘露五年(公元260年)6月2日,召见亲信王沈,王经,王业等人,并让他们部署甲士随他出宫,亲自前往司马昭的府邸进行讨伐。
但事情的最终,结果相信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曹髦尽管带兵杀出皇宫,来到了司马昭的门前,但最终还是被司马昭的属下贾充与成济所杀。且死后不但被废除皇位,就连下葬都是平民的待遇。
得出的结论
其实翻阅史书后不难发现,康熙能除掉鳌拜重新拿回朝政,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或者说,他的难度与历史上其他的权臣与皇帝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就算不论刚才提到的元子攸与曹髦,但北周的宇文护与东汉的曹操不就是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吗?我们平心而论,假使汉献帝真的杀了曹操,难道曹丕曹彰,曹洪曹真等人就会坐视不理,看着汉献帝置他们于死地吗?
最后,皇帝被权臣威胁或要挟的时候,之所以不找个时机一剑杀了他,反而得小心翼翼地顺着他,并不是因为这样很难,而是因为杀掉他之后该怎么办?如果说当时皇权还非常强大,如康熙或宇文邕(北周武帝,通过杀死宇文护而掌权)那样,那倒也好办。可如果当时皇权非常弱小,如汉献帝与元子攸那样,那贸然偷袭或杀死权臣,只能是陷自己于危难之中,毕竟权臣不会是一个人,而是一整个家族。
古代权臣掌政的时候,皇帝的权力被架空,为何皇帝不能直接杀了权臣?
有一个真理,是对傀儡皇帝和权臣之间关系的最好解释,这就是:皇帝的权力来源于下级对他的服从。历史上的傀儡皇帝被权臣架空,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皇帝被文武群臣架空了,而权臣只是群臣的代理人。即便没有权臣甲,也会有权臣乙,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只杀一两个权臣,并不能解决问题。
比如北魏孝庄帝,他就是年少气盛,当庭直接捅死了权臣尔朱荣。但是杀了之后呢?他还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光杆司令,有尔朱荣替他撑门面时,他还能人模人样的坐在皇帝位置上。没有尔朱荣了,他还是一个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手里既无兵可用,也没有心腹大臣拥护他的傀儡皇帝。
后来尔朱荣的堂侄尔朱兆在洞明了孝庄帝的底细后,率兵攻入皇宫。活捉孝庄帝,然后把他给勒死了。
后来更搞笑的一幕出现了,孝庄帝的侄孙元善见当皇帝时,比他活的更憋屈。为了摆脱傀儡皇帝的身份,元善见暗中密谋杀权臣高澄。后来密谋之事暴露,高澄堂而皇之的跑到元善见面前质问:“陛下何故谋反”?
元善见当时都气晕了,但也无可奈何。后来高澄被亲信杀死,元善见以为自己翻身的机会来了。可结果却是啪啪打脸,高澄虽然死了,可是高家又出了一个高洋。元善见继续当傀儡皇帝,高家继续掌权。
这里可以猜想一下,如果当年汉献帝也像孝庄帝一样,一刀捅死曹操,曹氏一族必然会杀进皇宫,替曹操报仇。因为不效忠皇帝的人,实在太多了。有曹操在,起码还能镇场子;曹操不在了,立马就天下大乱。
像北魏孝庄帝和东汉献帝这样的傀儡,他们的统治基础已经完全不存在了。纵然有一些效忠皇室的人愿意维护他们,但是绝大多数人对他们都是不信任的。他们的皇权,在根基上已经崩塌,并且是不可逆转的崩塌。
如果不能出现一个力挽狂澜的天才皇帝,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就是,看谁的拳头硬,谁硬就应该让谁登基继位。而不是看谁的祖宗十八代厉害。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皇帝遇见到自己有被权臣架空的可能性,为了规避风险,皇帝提前把权臣给杀了。但是准备不充分,被其它大臣投了不信任票,把自己推翻了。
比如说后汉隐帝刘承祐,他爹刘知远,也就是后汉太祖临死前,给他留了五位辅命大臣:杨邠、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
这五个人,苏逢吉是宰相;杨邠和郭威是掌握军队的枢密使;王章是三司使,主管全国的赋税;史弘肇是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负责京城警备。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老谋深算,不是刘承佑这种生瓜蛋子能比的。于是,后汉的新皇帝就俨然被权臣给架空了。
为此,刘承祐很不开心。他先将掌军的枢密使郭威调到边关,支开了他。然后在某日的早朝上,直接派人把掌军的枢密使杨邠、管钱的史弘肇、掌握侍卫亲军的王章,以及郭威的一家老小,通通给都杀了。只留下宰相苏逢吉,让他安抚群臣,毕竟国家还需要有人来管理。
后来刘承佑翻身了吗?并没有。他虽然杀了两三个权臣,但是大臣对他没信心——大臣认为把自己的前途交到这种人手上,感到前途渺茫。
于是,人心惶惶,郭威振臂一呼,刘承佑就被杀了。然后改朝换代,后周建立。郭威便是后周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