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过度理由效应在1971年被心理学家德西发现的,主要讲的是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最终会不断寻找理由。假如找到了看似合理的原因就会放弃寻找了。下面和探秘志仔细了解下这种效应吧。
过度理由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和曼德拉效应、莲花效应等有些不一样,这可以说是一个社会心理现象,人们想要解释自己的行为的时候,最开始会找到比较浅显的外部原因,当外部原因可以成功解释事情的时候,就不会深究内部的原因了。
过度理由效应实验
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和他的组手采用实验的方式,只为了来更好解释这种效应。这个实验分成了三个阶段,阶段一每个人尝试解题,但是没有奖励。阶段二,将实验的人分成两个小组,每个组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就能获得一美元的奖励。阶段三,自己休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个实验主要是为了更好了解实验对象是否可以一直保持着对于解题的兴趣。
最终发现,没有奖励的小组即使在休息的时候依旧没有放弃解答。而奖励小组在有报酬的时候相当努力,但是一旦自由活动就不想继续解答。
第二阶段的时候,正是因为奖金的诱惑让他们更加热情,这也是外部的原因,最终造成比较明显的过度理由效应,他们想用金钱作为自己解题的原因。但是假如这个外部原因一旦死去,他们也就失去了兴趣。
而另外一个没有任何奖励的小组,没有受到金钱这个外部原因的诱惑,一种保持着对于解答题目的热情。
这个实验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每个人的身上过度理由都是可能发挥作用的。很多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看着更加合理一些,可能会不由自主寻找理由。在寻找理由的时候当然最开始都是找一目了然的,假如这些理由可以解释这款行为的话,很多人就不会继续追究了。
过度理由对人的启示作用
第一在寻找理由的时候,不要在简单找到外部理由就停下脚步了,一定要继续努力挖掘背后的原因。
第二假如下定决心进行某件事情,就不要给它很多的外部理由。可能外部理由过于充分,一旦失去这个理由很多人就不会继续进行这件事情了。
解答:蛇类至少能够吞下比自己身体大十倍的动物,都是因为蛇的下巴骨骼中有着几块连接头部的骨骼,都是可以活动的,这导致蛇类的嘴巴最大能够张到180度,下面就跟着探秘志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蛇能吞下比它大的动物?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蟒蛇吞食各种比它头还大的动物,甚至是小牛或小羊,这都是因为蛇的嘴巴能够张到足够大的程度,一般来说,人类的嘴巴最大也只能张到60度,而蛇的嘴巴则最普遍可以张到130度,最大的甚至能够达到180度,这都是因为蛇类下巴骨骼的奇特构造。
蛇的下巴不像人类是用类似“榫头”的骨骼相连接的,大多只能上下张合,而蛇类的下颌骨两端并没哟完全的愈合,主要靠着韧带将头部和上下颌骨相互连接,所以蛇类的嘴巴不仅能够上下张合,还能左右运动,比起人类显得更加灵活,当嘴巴张的足够大时,蛇的颌骨甚至能够出现脱臼,当食物进入食道,又会恢复原状。
蛇类在吞食动物时,还会对猎物进行缠绕,不仅会让猎物窒息而死,还能将其挤成条状,减小吞食的困难度。而且蛇的喉部开口是位于口腔的底部,但是它是可以活动到体外的,所以在吞食较大的猎物时,就不会害怕堵塞到气管。
蛇是怎么消化食物的?
蛇类会分泌能够溶解猎物身体的消化酶和酸,并通过不停地摩擦地面,来达到消化的目的,但是这样的消化过程是很慢的,大约5-6天才能消化完成,但是当气温低于5度时,则会停止消化。
其实蛇类的消化酶就是它们的毒液,类似于人类的胆汁,蛇类的吞咽动作则是,通过食道内肌肉的收缩完成的,当遇到大型猎物时,下颌就会变宽缩短,这样就能紧紧的包裹住食物,鸟类的嘴巴都比较坚硬,所以蛇类在吞食的时候,都是从头部开始的,这样才不会刮伤食道。
结语:蛇类特殊的口腔结构,造就了蛇类吞食和消化的奇特方式,据说十大传说巨蛇之一的沃那比蛇还成吞食过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