鲉鱼是属于鲉形目鲉科的一种鱼。约50种,通称鲉。体长约达300毫米。体延长,侧扁。头大,侧扁,具棘棱及皮瓣。吻圆钝,背面中央隆起。广布于各热带暖水海区。为浅海底层中小型鱼类,栖息于沙底、岩礁、珊瑚和海藻丛中,体态与环境相似,具保护色。
鲉形目鲉科的1属,约50种,通称鲉。体长约达300毫米。体延长,侧扁。头大,侧扁,具棘棱及皮瓣。吻圆钝,背面中央隆起。眼中大,上侧位;眼间隔凹入,中央具一纵沟。眶前骨具3棘,第三棘大且斜向下方;眶下棱明显,口大,端位,斜裂。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牙群。鳃孔宽大,鳃盖膜不连鳃峡,前鳃盖骨边缘具5棘。体被栉鳞或圆鳞,头部无鳞。侧线一条,斜直。背鳍Ⅻ-8~9,鳍棘部与鳍条部间有一缺刻;臀鳍Ⅲ-5~6,胸鳍宽大,圆形,上部鳍条分枝,下部鳍条不分枝;腹鳍Ⅰ-5,亚胸位;尾鳍圆截形。广布于各热带暖水海区。
广布于各热带暖水海区。为浅海底层中小型鱼类,栖息于沙底、岩礁、珊瑚和海藻丛中,体态与环境相似,具保护色。具有伏击活的食饵的习性。食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
有周期性脱皮现象,摄食愈剧烈,脱皮次数愈多。春季产卵,卵为浮性。鳍棘基部有毒,人被刺后,极为疼痛。
斑鳍鲉全长37.5厘米,胸部有鳞,上腋部无皮瓣。背鳍棘部后缘有1大黑斑。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我国沿海均产。栖息于温带海域大陆架底部。渔业具低经济性;游钓鱼种。
中国现有3种
①裸胸鲉,胸部无鳞,上腋部有一扁平皮瓣,中国沿海均产。
②斑鳍鲉,胸部有鳞,上腋部无皮瓣,分布于中国沿海。
③冠棘鲉,有额棘,背鳍鳍棘部有一大黑斑,产南海。肉味鲜美。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中国沿海均产。栖息于亚热带海域大陆架泥沙底部,深度80~200米。
隶属鲈形系鲉形目鲉亚目鲉科鲉亚科鲉属,本属头具棘棱及皮瓣。吻圆钝,背面中央隆起。眼中大,上侧位;眼间隔凹入,中央具一纵沟。眶前骨具3棘,第三棘大且斜向下方;眶下棱明显。背鳍具12根棘;臀鳍3棘5~6根软条;尾鳍圆截形。约50种。
鲉鱼肉质细滑,清甜鲜美,清蒸为宜;其脊肉较厚,须掌握火候,以防欠火夹生,过火肉质粗糙。每餐摄入量200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