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省通衢[wǔ shěng tōng qú]匾额见于徐州古黄河南岸的老牌楼,指清代徐州府城北门外是通向北方五省的大道。老牌楼立于徐州北门武宁门外、故黄河南岸,是河道总督黎世序在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所建,为庆祝治理黄河成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楼北面一侧有黎世序所书“大河前横”四字匾额,“大河前横”意为黄河横在徐州北门之前,运河从来都不流经牌楼那个位置,经过那里的是汴水和黄河。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水少难以行船故多走海运,徐州段京杭大运河南北断流。光绪九年(1883年),徐州道台赵椿平重修黄河牌坊时,在匾额南面又书写了“五省通衢”四个大字,所以说“五省通衢”和水运是没有联系的。
据徐州学者王茂飞考证,“五省通衢”指的并不是徐州这座城市,而是指通向北五省(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的徐州北门,陕西分出甘肃,有时也合称“北六省”,如《雍正剑侠图》里面说:“往北走,来到徐州铜山,来到山东又到了北六省。”可见所谓的“五省通衢”,仅仅是说徐州和北方五省的通达度。
传统解释
徐州之所以有“五省通衢”的称谓,简单的说是因为徐州有沟通接五个省的通衢道路或河流。究竟哪五个省,众说纷纭。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徐州地处东西南北水运要冲,就成了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五省的咽喉,所以被称为“五省通衢”。
元代虽然有行省之说,但是元代的行省管辖面积相当大,如按当时的行政区划,京杭大运河所经省份有:中书省、河南江北、江浙。有3个行省,没有5个省。京杭大运河沟通的是通州和杭州,即使有河北,必然有浙江,但不会有河南,但这种说法却正好相反。。
明朝废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徐州为直隶州,属南京直辖。京杭运河沿途经过的省份有:北直隶、山东、南京(南直隶)、浙江。如果把直隶也称为省的话,也是四个。明朝人当时省的概念很淡薄,不说某某省。
徐州处于江南(江苏、安徽二布政使司)、山东、河南(徐州府砀山县与河南永城交界)三省交界,另外徐州因为处于京杭大运河的中段,连接了当时的直隶、山东、江南、浙江四省。这样正好五省。这个说法解决了,前述那种观点的矛盾:为什么没有浙江啊,却有河北?
徐州称为五省通衢有重要依据的说法始于清代后期的嘉庆年间,在徐州庆云桥东的黄河故道南边,耸立着一座四柱三楼式木牌楼。牌楼正中横匾北面书“大河前横”,南面书“五省通衢”,这座牌楼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黎世序倡建的。
因为清代早期徐州属于江南省。江南省原为明朝南京(南直隶)管辖地区,满清入关后,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设江南省,省府位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江南省的范围大致相当于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两省一市。
清康熙六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二布政使司。但二地仍由两江总督管辖。有清一代,尤其是前期、中期徐州文人甚至地方志上仍沿袭江南说法,如一般说江南徐州人,江南铜山人。如《清史稿》李卫传: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康熙三十六年进士第一名的李蟠进士题名碑上写明是江南铜山人。这是个历史习惯问题。其实康熙六年后,徐州就可以自称为江苏徐州了,但是很遗憾,从上至下,从皇帝到百姓,仍称江苏、安徽地区合称江南。
《同治徐州府志》卷一宸翰有康熙皇帝一首诗《入江南境》:行尽兖东程,乍入江南路。学者赵明奇主编《同治徐州府志》的注释本府志下有注释:康熙六年分置江苏、安徽二省。但此后仍习惯称苏皖地区为江南。
交通地位
徐州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和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京沪和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京沪高速铁路与规划建设的徐兰客运专线均在此交汇。5条高速、5条国道、20条省道纵横成网。
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国家民航干线机场——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开通20条航线和香港包机;地下输油管道纵贯境内。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在江苏徐州“五通汇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