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只有名和姓伴随一生,与此同时,可能更多的是网名、帐号昵称等。但对于古人来说,他们除了必要的名和姓,还有“字”。那么“字”究竟有怎样的由来与故事,咱们追根溯源一探究竟。
在那个蛮荒的年代,鬼神论普遍盛行,取名字也是一项相当神圣的职责,并非现在父母所决定,伴随一生的名字,他的教法和规则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那时候的长辈,普遍相信权威,认为由祭司或者族长给孩子起的名字,有逢凶化吉、避免灾祸的功效,关键时刻能大显神通救命的存在,说白了就是代表一个有特殊含义。
但是,如此神圣的名字,可不是任何人都能直呼乱喊的,直呼名讳这可是犯了古代帝王的大忌,何况有些人也不愿意直接称呼他的名字,除非自己的父母,妻子的关系亲密之人,所以为了区别,“字”的作用这时候就显得尤其重要。
古代人之所以取“字”,一方面是为了外人称呼的方便,另一方面也将亲人与外人划清界限。
当时并不简简单单称之为“字”,与名字相对应,准确地称“字”为“表字”,这样的传统也沿袭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条件,名字是一出生就确定的,但“表字”却在成年后才敲定,毕竟在小孩子面前,以长辈居多,长辈直呼小辈名讳,并没有什么不妥,等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字”的作用立马彰显。
古人的“字”,在举行成人礼的时候,一般由长辈敲定,待“字”闺中,指的就是当时还未出嫁未成年的女子,一般以20岁作为男子成长的分水岭。
取“字”正衣冠,就意味着男子成年长大了,女子也会将头发扎成相对应的形状,但取“字”,也并非随心所欲,还是要根据其名来敲定,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附加美好寓意。刘备又叫刘玄德,张飞又名人张翼德,关羽还叫关云长,就是这个道理。
古人除了姓名,还有相与之对应的名字,两者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姓名算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而“表字”算是同辈与同辈之间,或者对于他人的尊称与敬称,西方文化就没有这么多的繁文缛节,但也不可否认的是,人对于名、字的区别,还是有相当强的礼仪约束作用的。
现代人彼此之间的称呼,变化也更加多样,除了名字之外,还有与之相衍生的各种爱称,有时候父母为了方便,也会给小孩子起一个小名儿,叫起来更加贴切。
等孩子长大步入社会,除了称呼其名字,当然领导对于下属,前辈之于晚辈,一般会在姓氏前面加一个小字,称呼自己的长官或者上级领导,以姓氏加总称呼。
当然这是总经理或者公司的董事级别,对于各部门领导,姓氏后面跟官职,也是一种常见的叫法,当然古人对于这一点还是与现在有着大同小异的。
对于文学爱好者,他们有自己的笔名,这也是更有辨识度的一种个人化形象称呼,我们只知道鲁迅,但很多人却不知他叫周树人,现如今的“表字”,也已经被人们逐渐遗忘,或者是其他称呼取而代之,但它在我国历史上,还有着极强的典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