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丁村,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下辖自然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西南部,村域面积6.3平方千米。
翁丁村老寨距沧源县城勐董镇25公里,主要由寨门、寨桩、神林、图腾柱、萨拉房、祭祀房、木鼓房、剽牛桩和“干栏式”民居建筑等组成,建筑材料为当地取材的木、竹和茅草等。翁丁村老寨是中国佤族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风格的原生态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
翁丁村是中国佤族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村落,“翁丁”在佤语中的意思是云雾缭绕的地方,又有高山白云湖之灵秀的意思。翁丁大寨坐北朝南,整个寨子形似大椅子,周边有连绵的大山相围。村落建筑风格统一,为全木结构茅草房,分为干栏式和落地式两种,民居落地房、干栏式房屋及附设建筑粮仓房、木鼓房、撒拉房、梅依吉祭祀房以及寨门等建筑构成佤族完整的房屋建筑体系。翁丁村共有120项文物,其中105户是传统民居建筑群,15项是历史环境要素。
2012年12月17日,翁丁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2021年2月14日17时40分许,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老寨(4A级景区)发生严重火灾,过火房屋101户。
翁丁村民早期是从缅甸佤邦绍帕、绍兴等地迁到沧源芒回,随着人员不断增多,田地不够耕种,杨氏就带领9户人家迁至今翁丁村。佤族习俗中谁先第一个建寨谁就是寨主,所以寨主职位在杨氏宗族中世袭继承。经过400多年的发展,翁丁村形成了杨氏、肖氏、赵氏、田氏四大姓氏以氏族为单位连片居住的生态村落。
翁丁村解放前属控角土司管辖,1971年首次用“翁丁”作为这一片区的地名,当时是翁丁大队,后经过几次改动,1988年改为翁丁村。
选址理念
翁丁村与大多佤族村寨相似依山而建,不同于其他村寨的是依树而建,建寨先人建寨前会选好建寨点种一棵榕树,榕树长得茂盛就在此建寨,反之,另选地点。翁丁大寨选址在东南部山体横生的小山体山脊上,俯瞰与山水格局相契,宛如天上之寨。翁丁村背依青山,北望新牙河,植被茂密,景色秀丽,物产丰富,村寨与自然生态环境完美融合,形成一副优美的人地和谐的山地生态图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翁丁佤族笃信原始宗教的环境基础,村民崇尚自然,对山川草木皆有敬畏之心。龙潭位于村寨西南侧,面积约300平方米,对蓄水防火灾具有实际意义。
空间布局
翁丁村寨建筑布局依山而建,建筑楼梯入口朝向寨心,民居分布最为重要的特色便是根据地形地貌形成居住的台地模式。大寨坐北朝南,整个寨子形似大椅子,周边有连绵的大山相围。村寨内部分布有寨心,寨心是举行祭祀活动、节庆活动的场所;牛头桩多集中立于寨门前入村道路两侧及民俗广场;女神图腾桩立于民俗广场西南侧。
翁丁村内主要道路呈八卦状,总体道路格局从主路至巷路呈现自然肌理,形似叶脉;翁丁村中古榕树随处可见,并以合围之势把寨子围在其中。最古老的古榕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村民把此树视为神树,加以祭拜,表示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敬;村寨东南的祭祀神林在山坡之上,只有村内男子才能进入,祭祀房隐蔽于密林之中,其中建有祭祀房,由山间小道可以到达,其神圣性也使这片树林得以完好保存下来;村寨西南角的龙潭,百年前因祈福消灾而人工开挖,今链接起民居榕树和梯田,成为一道层次丰富的自然景观;村寨南侧,水渠遗物一汨清泉流入水塘,周围散落的水碾房,在这历史生活的留存中体现出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场景;村落周边还有村民耕种的茶园和梯田,村寨、神树林、榕树、农耕田地、新牙河形成以山地为特征的立体性乡土聚居环境景观。
建筑特色
翁丁村建筑风格统一,为全木结构茅草房,分为干栏式和落地式两种,民居落地房、干栏式房屋及附设建筑粮仓房、木鼓房、撒拉房、梅依吉祭祀房以及寨门等建筑构成佤族完整的房屋建筑体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佤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以草、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结构简单、施工便捷、造价低廉,房屋通风散热、冬暖夏凉、排水性能好,适宜于炎热多雨地区。佤族干栏式建筑与其他民族的干栏式建筑最大的区别表现在屋顶两侧的叉叉,故佤族的干栏式民居也叫“叉叉房”。建筑以木为柱,以扎编后的竹子或木板为墙,以茅草片盖顶,屋顶大多设有丫叉形的搏风板,用整木制作楼梯。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