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猫科动物,无论其大小,其舌头表面均密布着角质蛋白形成的倒刺状凸起物(动物学术语称之为“丝状乳突”filiform papillae),关于这些倒刺的用途,许多传统的科普读物经常声称它们是一种“刮肉器”,能够在舔舐的过程中把猎物骨骼上附着的少量残肉剥离下来,以加大对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其实这是彻头彻尾的谬论,已经被当代的动物学家所否定。
只需指出两个简单的事实就能驳斥这种观点:
第一,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楚的看到,这种舌部倒刺是一种勺状的形态,横截面为U型,顶端较为圆滑,而不是一根实心尖刺,这样的构造并不利于成片的撕下软组织;
第二,从家猫这样的小型猫科动物,到短尾猫这样的中型猫科动物,再到虎、雪豹、美洲狮这样的大型猫科动物,虽然它们的体型和舌头的大小相差甚远,但舌部倒刺的体积却相差无几(见图5,唯一的例外是狮,它的舌头特别大,舌部倒刺的体积也是其他猫科动物的两倍);众所周知,中小型猫科动物的主食是远小于自身的啮齿类和鸟类等猎物,在用餐时它们往往会简单的把小型猎物撕扯成几块然后连皮带肉吞下,如果舌头倒刺的功能是刮肉,那么主食小猎物的小型猫科很少能用到这项能力,它们根本不应该与主食鹿、野猪、野牛等大型有蹄类动物的老虎一样拥有大小相近的倒刺。
那么猫科动物舌头倒刺的功能究竟是什么呢?
实际上,它纯粹是一种整理毛发的美容工具,如同人类的梳子。舌部倒刺之所以进化成勺型,则是为了容纳猫科动物自己的唾液,以便在舔舐毛发时起到润滑的作用,减少干燥的毛发与舌头之间的摩擦力。狮子拥有现存猫科动物中最大的舌头和倒刺也很好理解,因为狮子是社会性最强的群居大猫,在狮群成员的日常生活中互相舔舐毛发是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并且雄狮还拥有作为展示物的浓密鬃毛,因此它们拥有一把比其他猫科理毛效率更高的“大梳子”就理所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