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军降卒被秦军坑杀40万的质疑,一方面是因为“坑杀”(也就是活埋)一词实施起来根本就不现实,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40万降军数量太过于夸张。
首先,关于“坑杀”一词的意思指的是活埋,想想就不太可能。将40万人一次性在同一个地方,而且是短时间内活埋!根本就不可能!不过也有人认为,虽说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了“坑杀”一词,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应该是先杀后埋的。
而且根据战国策所记载的内容有讲述了这一过程:秦将白起把所有赵国的降兵分成很多个部分隔离,而且一天只给他们吃一顿饭。然后在某一个夜晚,白起下令让秦兵带上黑色的蒙面对手无寸铁的降军展开了屠杀,之后再挖坑将降兵的尸体填埋!!据说总共花了十天的时间,才全部埋葬完毕。
其次,赵国所能征用的人丁总数与可支配到长平之战的士兵数量不现实。根据考证可以估计,那时的赵国的总人口大概在400万人左右。按照每一户有五个人计算,赵国400万人口也就是80万户,再根据每五户征集一名士兵的正常征兵动员情况来算,赵国总共有15万左右的军队。这与40多万相差甚远。
更何况这15万还是全赵国所有的军队数量,不可能全部都调往长平。所以,所谓的号称40多万大军肯定是夸张虚报的。其实在古代军队,这样的虚报极为常见,其一方面为自己虚张声势,另一方面也可以威慑敌军。历史上很多战役中号称几十上百万的军队,基本都夸张了数倍甚至数十倍!!
还有就是秦军当时是以斩杀敌方的人头数量来计算功绩的,所以可以肯定的是,秦军在统计被杀赵军的数量之时,也肯定有着夸张虚报的成份。毕竟,长平战场旁边就是上党郡,所以保不齐秦军会用城中百姓来充数以提升自己的战功!!
最后,长平之战中,秦赵双方在交战过程中的部署体现的战役规模不现实。在长平之战中,秦军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就在于白起的诱敌深入之计。在赵军孤军深入之后,白起派出了25000人去堵绝赵军的后路,围堵赵国的援军与粮草!!而且仅仅以5000骑兵就可以穿插与分割赵军中路,将赵军主力直接分离成两部分!!
试想,如果赵军真如所说的那般有着四十多万之众,面对不足三万人的围堵,又怎么可能突围不出去呢?又怎么可能需要赵军主帅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而且赵括还在突围的过程中直接被乱箭射死!!这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当时的赵军规模绝对没有四十万之多。
此外,我们再回过头来回顾一下先前廉颇与秦军对阵时的情况。在长平之战的前期,廉颇指挥下的赵军有过小规模的失败,也正是因为这些失败让当时的赵王非常不满,欲要撤掉廉颇统帅之职。
根据记载,廉颇指挥赵军的阶段,赵军差不多损失了六个尉(也就是接近一万人的兵力),因此只能被迫防守!!试想一下,四十多万的战役,才损失一万人而已就被迫转为防守??而且,赵王因此就要撤廉颇的职?很明显,其军队规模跟本就没有宣传中的40万那么多!!
另外,长平战场的地形特征,如果展开超大规模战役并坑杀40万人的话不现实。根据邵服民先生在《赵国历史文化论丛》中的文章《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兵力质疑》中指出,赵军被秦军5000骑兵一分为二而且不能迂回腾挪,可见地形非常狭小。而跟据对长平战场的实地考查发现,的确非常狭小。
如此狭小的地形要展开总数近百万的战役,基本不太现实。而且要在这样狭小的地形坑杀40多万人,绝对难以实施。
当时情况应不止4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