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从来都没有署名,后世学者的基本共识认为它是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的集体著作,所以说是弟子“编造”的其实是说得通的。孔子老人家一辈子传道受业解惑,却真的没有留下《论语》这部书。比较《论语》中总是“子曰”长“子曰”断的,孔子不可能这么中二来记录自己的教学过程吧。
根据两千年一来的学者们不断的考证分析总结,关于《论语》作者的问题,主要概括出了以下几点:
1、《论语》的主要作者必然是孔子逝世后仍健在者。
2、他们在孔门中有较高的地位。
3、他们与孔子的关系比较深,得到孔子的教诲较多,而这一点会在《论语》中反映出来,体现为两点,一石受到孔子品评机会要多,受到世人的正面评价也会较多;二是孔子问答的内容较多。
4、他们在《论语》中的地位受到孔门的承认,因而能够成为纪言主体。
5、《论语》中会有主要作者的标志。前任已经注意到的有三点,其一是篇名,如《雍也》;二是称子,如曾子、有子;三是“终此书无指名”,如闵子骞。这些都应视为可能的标志。
6。《论语》编辑成书期间的孔门核心人物,应是《论语》编辑成书的主要责任人。
《论语》不是为独门独派而写,而是为孔门全体后学而写。因为主要弟子都应该有《论语》抄本。而曾子门人加工增补的则是曾门抄本。由于子思是曾参的弟子,紫门的本子应是孔子家族首选,进而又成为社会的首选。
而《论语》在成书以后,各门各派的增补并未停止,只是由于社会选择了曾门的传本才保留成为了现在的模样。
至于秦朝建立后的所谓“焚书坑儒”事件,《论语》其实是没有受到波及的。“焚书”焚的是儒生们用来攻击秦王朝废分封立郡县的制度,所以主要焚的是涉及歌颂六国贤君的《诗歌》,以及上古圣王之治的《尚书》这两本书。
其余的书籍,大多是被朝廷收缴审核。然后再决定是否在民间流传。虽然当时儒家的思想与秦朝政治思想相悖,但是秦朝并没有禁止诸子学说,最多就是像《论语》这样的书籍流传度低了以下而已。
而即便是《诗经》和《尚书》在大规模被焚毁后,依然有老儒们通过口述的方式,将其传承了下来,虽然有好几个版本......,大内容上的差别不是很大,有鉴于此,《论语》的版本,大多应该是孔子死掉之后,孔门分裂形成的各大流派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扩充成了不同的版本。
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论语》版本,应该是曾参和其门人加工增补的曾门抄本。
我们是不可能知道《论语》这本读书笔记里面哪些是真事,哪些是为了阐述思想而编纂的小场景........
但很神奇的是,《论语》的流传过程中,在孔子成圣,孔门流派一统之前,存在的诸多版本,却并没有发生过各自流派之间地相互诋毁指责。
由此也能说明,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之间是比较认可《论语》记述的内容的。
孔门或儒门讲究一以贯之。因此《论语》不论有无后人编纂。其指导思想都是一样的。否则不可能成为千年之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