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3月14日,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导,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华夏考古》杂志社主办的“2021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在郑州市举行。经过各项目负责人汇报,由专家无记名投票,在10个汇报项目中,最终推选南阳黄山遗址、郑州大河村遗址、安阳陶家营遗址、南阳夏庄墓地、隋唐洛阳城正平坊遗址五个考古发掘项目为“2021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参评项目涉及文明起源、仰韶文化研究、夏文化研究、商周考古、都城与城市考古等多个领域,对于更好认识华夏文明历史,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践行“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提供了鲜活的考古素材。
南阳黄山遗址
黄山遗址位于南阳市东北部卧龙区蒲山镇黄山村南、白河西岸,西南距中国产玉名山——独山约3000米,分布在一处五级台地组成的高17米的小土山上及周围。
遗址遗存丰富,文化堆积较厚且分布不均匀。山顶台地分布的仰韶早期至屈家岭文化堆积,基本由多层房址和墓葬叠压而成,遗迹极其丰富复杂。第二向第五台地分布的同期文化堆积渐薄至消失。山下西岗地高处同期文化堆积厚0.50~1.20米,余无文化堆积,耕土下即为遗迹。古河道内堆积厚7米左右。发掘清理仰韶房址或作坊、墓葬,屈家岭房址或作坊、墓葬、灰坑、祭祀坑,仰韶和屈家岭文化瓮棺葬,石家河房址、灰坑,沿用三时期的码头和人工河局部等遗迹,取得了多项重要收获。
通过多年工作,黄山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的重要遗存,相关的科技考古成果亦非常突出,已在测年、植物、人骨DNA、玉石器岩性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层层叠叠保存很好的史前文化遗存,堪称“一眼史前三千年”考古奇观,具备重大的学术研究和展示利用价值。
黄山遗址是一处年代跨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涉及玉石器制作性质的中心性大遗址,是目前南阳盆地中已发现的面积最大、遗迹规格最高、内涵丰富的遗址。
郑州大河村遗址
大河村遗址是中原地区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位于郑州市东北郊,柳林镇大河村西南约1000米的慢坡土岗上。
2018—2021年,共发掘2200平方米,清理各类遗迹现象121处,包括墙体1处、灰沟2条、灰坑96处、房址5处、墓葬17处及地震遗迹多处。
勘探表明,大河村遗址核心区内有一周城垣,城垣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3万平方米。
地震遗迹除地震裂缝外,还发现了地层液化现象。根据地震裂缝等现象,推测至少有两次不同时段的地震,其中一次震级不小于六级。
经过2018—2021年度系统详细地勘探和重点发掘,根据层位关系及出土陶片,综合分析推断大河村城垣墙体始建年代为大河村四期晚段,墙体与其南部探方⑦层下暴露墓葬群、灰坑、柱洞,组合地臼、烧土面,应为同时期遗存。
大河村遗址仰韶晚期城垣墙体的确定,对重新审视大河村遗址在郑州地区仰韶晚期遗址群和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结合地震遗迹,为了解遗址的兴衰,加深对整个聚落形态、文化面貌、性质的认识,探讨聚落文化内涵的形成机制,研究郑州市区古代地质灾害情况对史前聚落变迁的影响,推动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安阳陶家营遗址
陶家营遗址位于安阳市北关区柏庄镇陶家营村北地,西南距殷墟宫殿遗址7.2千米,南距洹北商城3.8千米,东北距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址2.6千米。
遗址内包含商代、战国、汉代、明清等时期遗存,遗址东部发现了平面略呈方形的环壕。
考古发掘证明,陶家营遗址时代属于商代中期,与洹北商城时代相当,其在文化发展序列上上接郑州二里岗上层文化,与白家庄期文化紧密相连,出土文物反映其与同时的北方草原和山东等地文化亦有相互影响,向下则开启了辉煌的殷墟文化,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商代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文化序列,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陶家营墓地的发现与发掘为研究商代中期墓葬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墓葬排列更为有序,平均墓葬形制偏大,随葬品组合完整、器类丰富,碎器(或曰毁器)葬特征突出。
陶器与青铜器共出,大量礼器、兵器、工具等青铜器特征鲜明,极大地丰富与完善了商代早、晚期之间青铜文化的缺环,促进了商代中期年代分期与洹北商城性质的研究。
其与遗址南部被认为是商代中期都城的洹北商城时代相当,可能是洹北商城北部的重要的卫星城,二者共同构成结构清晰、级差分明的聚落遗址形态,为研究此时乃至三代时期聚落布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
尤其是陶家营遗址环壕的确定,对于判定洹北商城大城究竟是城墙还是城壕也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南阳夏庄墓地
夏庄墓地位于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龙窝村夏庄自然村东一条南北走向的高岗上。
2019—202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群进行了连续考古发掘,共清理古墓葬100余座、车马坑2座,另有4座车马坑尚未清理。
夏庄墓地是战国时期一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群。墓地保存完好,陪葬墓排列整齐有序。相对同等规模的大型楚国贵族墓地,陪葬墓布局如此严谨,实属罕见,陪葬车马坑中出土了1辆6驾马车,意义非凡,对研究楚国尤其非都城边远地区的高等级埋葬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根据墓葬布局、形制结构以及出土器物等初步推测,夏庄墓地的年代为战国中期前后,主墓墓主至少为封君或更高级别,该墓地不是家族墓,应该是与战争有关的楚国将士墓地,大部分墓主的死亡可能与战争有关。夏庄墓地的发掘,对研究楚国殡葬制度、等级制度、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隋唐洛阳城正平坊遗址
正平坊遗址是隋唐洛阳城内重要的里坊之一。据文献记载,内有诸多重要建筑,如孔子庙、国子监及太平公主的旧宅(后改为安国女道士观),还有兵部尚书李迥秀,左散骑常侍、襄阳郡王路应,河南尹裴迥等达官贵人的宅院。
正平坊的发掘,揭示了正平坊的规模尺度、空间结构和庭院建筑模式,特别是中轴对称、以大殿为核心的多进式庭院建筑布局,对探索中古时里坊的形制结构和建筑模式,研究中古时期城市的居住空间、生活形态和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为展示中古时期里坊制度下的城市居民生活面貌和城市管理制度提供了材料。尤其是正平坊东南区礼制建筑保存相对完好,是研究隋唐时代的礼制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材料。
据了解,此次参选项目的考古工作,充分体现了多学科合作与公众考古理念的发展。考古工作者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树立了多学科合作、精细化发掘研究的基本思路,注重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数字考古、实验室考古、文物保护等方面资料的提取积累。同时,在公众考古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讲好文物背后蕴含的故事,做好公共考古工作,努力让考古工作为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展现不断裂的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和中国古代文化灿烂成就贡献河南力量。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都有哪些遗址上榜?
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土地下埋藏着无数遗迹等着我们去发现。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我国古代文明的秘密一步步被揭开。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入选的10处遗址有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四川稻城皮洛遗址、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山东滕州岗上遗址、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我们依次来看看这10处遗址的概况。
(1)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算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曾在网上引起了很长时间的轰动。这处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市西郊,面积大约12平方公里,出土了海量的文物,目前编号文物就达到了1.2万多件,还有完整的象牙450余根。(2)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总面积大约15万平方米,这里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古代文字材料,比如战国晚期木觚,有约700字,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3)皮洛遗址是一处超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这里平均海拔超过3750米,遗址总面积接近100万平方米,目前已发现了典型石制品3000多件。(4)鸡叫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澧县涔南镇鸡叫城村,这处遗址立发现了海量的稻谷糠壳和大片的稻田,是5000年前后长江中游稻作农业社会所能达到的最高文明层级。(5)黄山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蒲山镇黄山村。(6)岗上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东沙河街道陈岗村,遗址时代为大汶口文化晚期。
(7)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已经确认为汉文帝霸陵,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提供了样本。(8)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是朱元璋在兴建的都城,面积达到了50平方公里。(9)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以唐代墓葬制为主,兼有吐谷浑、吐蕃、北方草原等地的文化因素。(10)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是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其中发现的883件文书最为重要,这是首次发现的唐代汉文木简实物。
如何看待郑州大河村遗址发现5000年前仰韶晚期城垣?
大河村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北部,距今7000年,延用3300年,经历仰韶、龙山、二里头、商代等多个文化时期,涵盖仰韶文化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全过程。大河村遗址涵盖的仰韶文化可分为七期,已发掘的建筑遗址多集中于仰韶文化第三期、第四期,即仰韶文化晚期。上述建筑遗址数量多、质量高、保存好,是研究仰韶文化晚期建筑的重要实例。
大河村遗址的考古工作历经数个阶段,以1972—1987年考古发现的房址数量最多且公开出版《郑州大河村》,信息详细
在仰韶文化第三、第四期大河村遗址的建筑格局主要包括双间排房和单体式建筑2种形式。
1)双间排房 此种建筑格局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在豫中和豫西南地区出现,如淅川下集遗址F1、F2,尉氏椅圈马(三期)F2,荥阳点军台(一期)F1等,有双单间、内外套房2种形式,从中可看到大河村双间排房的原型。仰韶文化晚期的双间排房继承了仰韶文化中期豫中地区的特色建筑形式。进入仰韶文化晚期,同属豫中地区的巩义双槐树遗址也出现双间排房;豫西南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更是发现多间排房,如邓州八里岗遗址、淅川下王岗遗址等,考虑到豫西南地处南北文化交汇地带,其建筑形式也可能受到南方屈家岭排屋影响。上述现象表明在仰韶文化晚期,连排房已成为河南地区流行的住宅建筑格局。大河村个别双间排房在建成后又继续加建连成更长的排房(F1~F4、F6~F9),可能也受到该时期豫西南地区普遍流行的多间排房影响。
2)矩形单体式建筑 此种建筑格局在仰韶文化中相对更常见。由矩形平面、中央烧火台或火塘、内部对称的立柱以及围墙组成基本平面形式,可追溯至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地穴单体式建筑,如姜寨遗址(一期)、大地湾遗址(二期)、半坡遗址等,经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建筑发展,建筑规模更大、建造工艺更先进,但其基本的建筑构造逻辑一脉相承。
可以说,大河村遗址的矩形单体式建筑是仰韶文化早期常见的半地穴单体式建筑格局的地面式演化。
综上所述,在建筑格局方面,大河村遗址双间排房和矩形单体式建筑的格局体现出仰韶文化晚期典型的建筑特征,其中双间排房有明显的豫中地区特色;在建造技术方面,第三期房址的木骨泥墙技术和第四期房址多层铺垫含料姜石三合土的地坪铺垫技术均为仰韶文化晚期典型的建造技术,其出色的完成质量是仰韶文化晚期建筑技术发展成熟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