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龙是一种小型植食性恐龙,存活于侏罗纪的早期,第一批化石是在南非发现的,其中包含的化石非常少,仅仅只有四肢骨骼碎片和部分颌骨,因此到现在也无法确定它的种属,只能通过颌部骨骼来判断它可能是鸟臀目恐龙。
鹤龙的体型
根据仅有的化石碎片只能大概判断它的体长可能为1.2-1.5米左右,在770多种恐龙中仅排名606位,算是迷你型恐龙的一种,就像大多数似鸟龙一样,比如棘齿龙、似鸡龙等,鹤龙也是主要以植物为食,使用粗壮的后肢进行两足行走。
鹤龙的化石发现
鹤龙第一批化石就发现于非洲的南部,早在1911年的时候就完成了命名和相关的研究,但是由于化石实在太过稀少,所以目前人们对它的了解非常少,甚至种属都还是模糊状态。
不过从仅有的颌骨化石能够看出,鹤龙可能和异齿龙有一定的近亲属性,因为在下颌骨的前端能够看到非常尖锐且锋利的尖牙,之后就是明显扁平的臼齿,能够方便啃咬和磨碎植物。并且从鹤龙的四肢骨骼碎片也能够看出它属于一种体型较小的鸟脚类恐龙,主要是后肢比较发达粗壮,而前肢则比较瘦弱。
近亲[db:tags]异齿龙的外形特征
诞生于侏罗纪的异齿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恐龙,而诞生于二叠纪的异齿龙则是一种盘龙类哺乳动物。异齿龙恐龙的最大特征就是嘴巴中有三种不同的牙齿类型,其中最前端的牙齿是尖且小的,而前部中间的牙齿是犬牙,而第三种牙齿则是类似臼齿样的凿子,能够磨碎植物,而这些特征几乎都和鹤龙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而且异齿龙的体长也只有1.2米左右,主要使用后肢进行奔跑,属于鸟臀目恐龙,同时它也属于植食性恐龙的一种,同时异齿龙的化石也是诞生于南非的同一地区。
爪巴龙是一种小型植食性恐龙,诞生于2.28亿年前的三叠纪的末期,属于蜥脚形亚目恐龙的一种,每个前肢上共有五指,不过其中有两根是退化的。第一批化石是南美洲的巴西进行发掘的,当时正好位于一个地质公园中。
爪巴龙的外形特征
爪巴龙的整体体型非常像是现代的鸵鸟,体长可达1.2-2米,属于迷你型恐龙,它的后肢比较粗壮,而前肢则较为瘦弱,嘴巴呈现尖锐的锥形,尾巴比较粗壮,从仅剩的一根左后肢骨骼来看,它的小腿骨比大腿骨明显要更长,所以它的奔跑速度可能是非常快的。
爪巴龙的生活习性
在最近挖掘的爪巴龙化石中,发现了不少的奇特姿势的化石,根据其中的基部颈椎可以判断出这具恐龙在死亡的时候,脖子是向着左边弯曲的,而后肢体则是弯曲在躯干下面的,前肢则排在侧面,非常像是现代鸟类睡觉时的姿势。
据说曾经在手盗手龙类恐龙的化石中也发现了这种睡眠现象,比如耀龙等。所以科学家推测认为爪巴龙之所以选择这种姿势睡觉,很可能是为了表面体表的温度流失,也就是和现代鸟类一样的目的。
爪巴龙的化石发现
爪巴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南美洲巴西的南里约格兰德州,其中挖掘出了一具几乎完美的左后肢骨骼,就连关节处也是连接完好的状态,据说是在一处叫做“Paleorrota”的地质公园发现的,并且之后也在同样的这片区域内也发现了其他的两个化石标本。
其中一个标号为Pv0725T的化石之中缺少了脖子、前肢以及脚掌化石,而第二批编号为10112的标本则仍然埋藏于石块中,没有进行取出和分析,这两批化石所在的岩层据说是同一地层,因此可以判断爪巴龙出现于三叠纪末期的早诺利阶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