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山足龙是一种兽脚亚目的驰龙科恐龙,诞生于8000-7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外形和鸟类非常相似,但是从目前的化石来看,并不能判断它具备飞行能力,不过它拥有着鸟翼类的细长跖骨特征,据说其中的第三跖骨长度一度达到了3.9厘米,所以它很可能是近鸟类恐龙。
胡山足龙的外形特征
胡山足龙的体型非常小,只有40厘米长而已,在770多种恐龙中仅排名702位,几乎和树息龙有得一拼。胡山足龙其实和大部分的似鸟类恐龙一样,它也被认为是接近始祖鸟的一种恐龙,头部非常的小,但脚上的跖骨却非常长,保存完好的三根跖骨都超过了3厘米,其中最长的第三跖骨更是达到了3.9厘米的长度。
胡山足龙的化石发现
胡山足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1970年由波兰和蒙古联合考察队发现的,这支考察队其实还发现了不少恐龙化石,比如单足龙就是他们的成果之一,当时这批胡山足龙化石则是他们的第三次远征,这次化石中包含了颅骨碎片、右跖骨、三个趾骨等,胡山足龙的趾骨当时只有三个是保存完好的,其中有一个是完全完整的,第三个跖骨的第一节受损很严重,而第二个跖骨的第二节受损,长度只有3.4厘米。
而这具化石中的颅骨非常小,只有1厘米的长度,完全的被埋藏在砂岩中,据科学家研究,这具颅骨化石只存在右半部分,不过很可能不是成年个体,而是幼年形态,并且它的骨骼异常的粗糙,所以科学家认为这还不是一个普通的幼年体恐龙,而可能是刚刚孵化出来的胡山足龙。
胡山足龙的种属关系
胡山足龙在1982年的时候就被列入了驰龙科,其中有很多明显的特征导致科学家认为胡山足龙可能比始祖鸟还要原始,因为在化石中没有看到远端的跖骨,但这也有可能是因为这具化石是非常年轻的个体而导致的。直到2011年的时候,甚至将其归入了真鸟类恐龙的行列。
河源龙是一种偷蛋龙科恐龙,诞生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第一批化石发掘于中国广东的河源市,因此以地名进行了命名。河源龙的外形非常迷你,同时具备小型兽脚类恐龙和鸟翼类动物的两种特征,被认为是恐龙和鸟类之间演化的过渡生物,它的化石也是中国发现的首批偷蛋龙科恐龙。
河源龙的外形特征
河源龙的后肢比较粗壮,只是用两足进行站立和行走,所以它的前肢比较瘦弱和短小,手指部分也是如此,其中拇指更是处于退化状态。河源龙和单足龙一样,有着非常狭窄的鹦鹉鸟喙状嘴巴,非常便于用来啃咬植物,而且河源龙的尾巴和前肢尖端上都长有羽毛,但是由于非常短小,所以基本上是无法飞行的。
河源龙的化石发现
河源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1999年的7月份于广东河源出土,其中包含了7具化石,最初为了纪念河源市博物馆的馆长黄东于是将河源龙命名为“黄氏河源龙”。但是遗憾的是,当时由于资金的缺乏化石的挖掘工作被迫停止,这也导致当时的河源龙成为了“无头龙”,但是还好在不久之后,吕君昌博士才前往进行抢救性挖掘,最终在地下4米深的地方再次发掘出剩余的化石,与第一批化石同属一个个体。
因此这批化石是非常完整的,其中不论是颅骨,还是股骨、跖骨等基本都已经出现,最终这批河源龙化石也成为了中国的一级保护古生物化石,这也是第一次证明了偷蛋龙科恐龙在蒙古戈壁滩之外区域生存的可能性。到目前为止河源龙的化石已经发掘出了9具。
河源龙的化石可以说是很好的弥补了恐龙和鸟类之间演化的空白,科学家发现它的头骨较短,长出鸟喙状嘴,而手臂和脚趾都已经退化的非常迷你了,和鸟类的翅膀非常接近,因此在最初的时候,甚至一度被误解为退化的鸟类,但之后才确认它可能是一种与鸟类种属关系很近的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