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鸟面龙:蒙古小型恐龙(最小仅60厘米/第4种有羽恐龙)

发布时间:2023-09-28 07:41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考古发现 > 手机阅读

鸟面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阿瓦拉慈龙科恐龙,整体外形就像是一只现代鸵鸟,诞生于8500万年前到7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只有90厘米左右,属于小型恐龙的一种,第一批化石是在蒙古国的乌哈托喀地区发现的。

鸟面龙的体型

鸟面龙:蒙古小型恐龙(最小仅60厘米/第4种有羽恐龙)

鸟面龙的体型几乎可以说是迷你型恐龙,体长最小的个体仅仅只有60厘米左右,最大的也只有90厘米长,在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中排到了675位,类似于大连鸟、斑比盗龙以及古角龙等,大小和现代的一只中型犬差不多。

鸟面龙的外形特征

鸟面龙:蒙古小型恐龙(最小仅60厘米/第4种有羽恐龙)

鸟面龙在兽脚亚目恐龙中非常独特,也是目前已经发现的第4种有羽恐龙,它有着类似鸟喙状的尖锐颌部,并且没有在它的外皮化石中查出阿尔法角蛋白,而现代鸟类羽毛也是不含这种蛋白的,所以鸟面龙很可能是全身都覆盖了一层羽毛。鸟面龙的后肢非常修长,尤其是小腿骨最长,前肢则比较短,但是有力。

鸟面龙的生活习性

鸟面龙:蒙古小型恐龙(最小仅60厘米/第4种有羽恐龙)

根据科学家判断鸟面龙的尖锐喙状嘴很可能是用来吸食昆虫的,并且在白垩纪时期确实也已经发现了一些白蚁类动物的生存迹象。其次鸟面龙的前肢有力,并且长有三根指爪,其中第一指尤其长,所以科学家也认为它可能经常利用前肢爪来挖掘昆虫的巢穴。鸟面龙的后肢小腿骨修长也使得它的奔跑速度极快。

鸟面龙的化石发现

鸟面龙:蒙古小型恐龙(最小仅60厘米/第4种有羽恐龙)

鸟面龙的最早一批化石是在1998年于蒙古国的乌哈托喀发现的,虽然这些化石结构由于保存较差也存在严重受损的情况,但之后科学家还是根据它的化石研究结果发现,它的全身都布满了小型且管状的结构,就像是现代鸟类身上的羽轴,这可能也是它全身长有羽毛的又一有力证明。

寡头龙是一种鸟脚亚目下的禽龙类恐龙,诞生于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可达4.5米,属于中型杂食恐龙的一种,外形和腱龙非常相似,第一批寡头龙化石是在欧洲的奥地利发现的。

寡头龙的化石发现

鸟面龙:蒙古小型恐龙(最小仅60厘米/第4种有羽恐龙)

寡头龙最早的第一批化石是在1859年的欧洲奥地利发现的,据说当时是由一家煤矿企业在挖掘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化石,之后才通知了维也纳大学进行了研究,其中包含了的化石完整度并不算高,只有肩胛骨、趾骨以及肱骨等,但是依然还是将其建立了一个新的独立种属,并且使用了希腊语中的“少数”一词来进行命名,最终将其取名为少数的蜥蜴。

鸟面龙:蒙古小型恐龙(最小仅60厘米/第4种有羽恐龙)

寡头龙的化石一直被保存在维也纳大学的博物馆中,直到1871年的时候才被组建起来。寡头龙最初的这批化石是在戈索类群的Grunbach地层发现的,所以科学家据此发现了寡头龙可能是生活于7000万年前到8000万年前。

奥地利发现的恐龙

鸟面龙:蒙古小型恐龙(最小仅60厘米/第4种有羽恐龙)

奥地利一共发现了3种已经正式命名的恐龙,其中寡头龙是最大的恐龙,也是三者中生存年代最早的恐龙之一,其他的两种体长都只有2米左右,分别是厚甲龙和查摩西斯龙,不过它们也都生存于白垩纪的末期。

禽龙类恐龙的特点

鸟面龙:蒙古小型恐龙(最小仅60厘米/第4种有羽恐龙)

禽龙类恐龙最大的外形特征就是它的前肢拇指长有尖刺,而中间的三根手指则是融合成蹄状的,平时在行走的时候会使用四足更多,但是奔跑或者快速行走的时候则会只使用后两足。禽龙类恐龙属于杂食性恐龙之一,体长最大可达14米,牙齿都带有锯齿,能够切割和研磨植物,喜欢群居生活,甚至有部分品种的禽龙类恐龙有着水生习惯,每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进入湖和河中进行躲避。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鸟面龙:蒙古小型恐龙(最小仅60厘米/第4种有羽恐龙)》感兴趣,还可以看看《化石腿骨揭示 人类祖先经常爬树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德国夺冠!施罗德,MVP!

下一篇:FIBA修改归化政策,2名NBA球员表态愿入中国籍,其中1人3夺总冠军

考古发现排行

考古发现精选

考古发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