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道德经》的版本?
这真是一个幸福的烦恼。
确实,《老子道德经》现存的版本就可以分成郭店楚简《老子》、马王堆帛书《老子》、西汉竹书《老子》、传世《道德经》四个谱系,如何在其中挑选一个最好的版本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1、现存最古老的《老子》--郭店楚简《老子》。
1993年10月荆门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在对纪山镇郭店村的一座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的同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批堆在烂泥里的竹片。经过清洗、整理之后,整合出了《老子》甲、乙、丙三组,共计两千余字,是传世《道德经》内容的五分之二。
郭店楚简《老子》的抄写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以前,是现存最早的《老子》抄本。
对郭店楚简《老子》,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并存。
其一,郭店楚简《老子》最接近《老子》原本。后来各种版本的《老子》,都是在郭店楚简《老子》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结果。
这种认识预设的前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大多经历了数十到数百年的时间,在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如《论语》、《管子》、《韩非子》。《老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经历这样的过程,似乎也不奇怪。
其二,郭店楚简《老子》只是《老子》的摘抄节本,而不是完整本。
这一认识预设的前提又不同了:《老子》面世的时候就是一个完成度达到了百分之百的成品,而不是半成品。
这两种认识,目前来看,认为郭店楚简《老子》是摘抄节本的观点占据上风,却也没有完全把对方打压下去。
2、现在最完整的古本《老子》--马王堆帛书《老子》。
1973年12月,从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帛书,约有十多万字,包括了先秦著作多种。其中的《老子》有两种抄本,其中,字体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的抄本,被称作甲本。不避刘邦的讳,据此可以证明它抄写在刘邦称帝之前。另一隶书抄本,被称作乙本。乙本独避刘邦的讳,而不避刘盈(惠帝)、刘恒(文帝)的讳,据此可以证明它是在刘邦称帝以后、刘盈刘恒称帝以前的抄写的。
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保存得很完整,甲本毁损比较严重。甲、乙本互相参照,基本能够看出《老子》的全貌。
马王堆帛书《老子》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老子》。它们与传世《道德经》的最大差别在于结构的颠倒。马王堆帛书《老子》的上篇是传世《道德经》的下篇,而其下篇又是传世《道德经》的上篇。
3、争议多多的《老子》--西汉竹书《老子》。
2009年,北就大学接受了校友捐赠的大量竹简,其中,完整的有1600多枚,残损的有3000多枚,其中就包括了《老子》。西汉竹书《老子》现在完整的竹简176枚,残简105枚,折合后总计211枚,5200多字,是现存字数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本《老子》。
由于北大的西汉竹书《老子》并不是直接从古墓中出土得来的,而是北大校友从海外文物市场收购而来的,其出处与真实性都受到诸多质疑。
4、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老子》--传世《道德经》。
至少是在唐代,《老子》就已经被改作《道德经》了,其内在结构也被颠覆。现在最早的传世《道德经》,可能是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刻于河北易县龙兴观的唐明皇李隆基御注道德经幢了,至今已经1281年历史。
传世《道德经》的影响力,至今也没有被削弱多少。我们从今日头条《道德经》和《老子》出现频率的对比当中,就可以非常强烈地感觉到。
5、四大谱系《老子》,首选马王堆帛书《老子》。
帛书《老子》第1章中说,“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实而不居其华。”这就告诫我们所有读《老子》的人,不要试图用春秋及之前的知识来解读老子之道。用春秋及之前的知识去解读老子之道,只会得到华而不实的结论,再愚蠢不过。
帛书《老子》第3章说,“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所有读了《老子》的人,都是闻道者。好的闻道者,闻道之后只会坚持不懈地为道;普通的闻道者,闻道之后也为道,却缺乏坚持下去的恒心与毅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差的闻道者,闻道之后哈哈大笑,笑的是为道居然会如此简单,因为他们认为闻道就是为道。
选择马王堆帛书《老子》,一开始就会知道,搞懂道的含义并不是读《老子》之后的首要任务,读《老子》之后的首要任务是为道,这样就不会再像前人一样走弯路,错过为道。
6、选择了马王堆帛书《老子》之后,也不要忘记其他三个版本《老子》的价值。
马王堆帛书《老子》第3章写到,”明道如费“,其中的”费“,通常被当作”昧“来理解,因为传世《道德经》里是”明道如昧“。
传世《道德经》出现”明道如昧“,又跟传世《道德经》第14章脱不了干系,“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这就出现了矛盾,明道之后得到的认识,究竟是昧还是不昧?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借助于郭店楚简《老子》。郭店楚简《老子》写的是“明道如孛”,既不同于马王堆帛书《老子》,也不同于传世《道德经》。孛,即是悖,对立、矛盾。真正认识了道之后,才发现原来对道的种种设想、猜测,都跟道的真实情况相矛盾的。
传世《道德经》里有“子孙以祭祀不辍”一句,马王堆帛书《老子》第17章也有“子孙以祭祀不绝”的说法。两个版本的写法虽有差异,其含义却是相同的,子孙以祭祀来向先祖表明血脉传承的绵延不断。
但是,郭店楚简《老子》却写成“子孙以祭祀不屯”。屯指困难,“子孙以祭祀不屯”表明的含义,是子孙通过不断的祭祀来告慰自家的先祖,子孙后代生活得很好,不用担心。
这就更加符合春秋时期的实际情况了。按照礼的规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祭祀祖先的权利。荀子在《礼论》中说,“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
7、小众版本的价值也不容忽视。
至今,我们也没有发现一个完美版的《老子》。每一版本《老子》当中,都有或多或少的错误,这些错误,甚至会引导我们对《老子》作出错误的理解。
“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即使是在最古老的郭店楚简《老子》也存在。郭店楚简《老子》乙组第2章中写到,“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或损,以至于亡为也。亡为而亡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按照字面含义理解,一方面什么都不做另一方面又毫无顾忌地什么都做,显然是不合适的;按照通常的理解,有所为有所不为,这话说了又等于没说。
严遵的《老子指归》里,“无为而无不为“变成了”无为而无以为”。一个字的改变,带来的可能会是对整个《老子》认识的改变。
如果是”无为而无以为“,那么,马王堆帛书《老子》第1章跟第11章就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两章里都出现了”无为而无以为“这句话。在第1章里,“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是在描述上德者的行为特征;在第11章里,“为道者······无为而无以为”是在说明为道能够达到的结果。
通过”无为而无以为“,我们就可以知道,上德是通过为道来达成的,就把德、仁、义、礼跟为道联系了起来。
8、即使是选中的善本《老子》,用其他版本《老子》参校之后,还得小心校定本内部固有的错误。
传世《道德经》第41章、马王堆帛书《老子》第3章当中有这样一段话,“明道如昧(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历代的老子注家都对这段话当中哪些是引用“建”或《建》的原话、哪些不是争论不休。
如果把“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这几句话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变成“建德如偷,上德如谷,广德如不足。大白如辱”就很容易作出判断了。“明道如昧(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建德如偷,上德如谷,广德如不足”这几句话才是“建”或者《建》的原话,因为这才可能是一个过来者的经验之谈。
选择一个令自己满意的《老子》最终版本,任重而道远。
最后,引用一下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的一段话来做总结,“今本所分篇章,决非原本所有。”“又此书中有许多重复的话和许多无理插入的话,大概不免有后人妄加妄改的所在。”
除了原文,其他的无论什么版本,都是加了个人的见解在里面,只能作为参考。四书五经,道德经一类,我觉得还是对原文细细拼读,久而久之,自有一番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