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船龙可能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坚尾龙类恐龙,诞生于9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目前还处于疑名状态,并且没有进行正式的命名和描述,而这个非正式名称最早是由Hi[db:tags]a在1985年提出,第一批化石则出土于日本的熊本县。
御船龙的化石发现
御船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日本熊本县的上益城郡御船町发现的,其中包含了一颗牙齿化石、胫骨、少量跖骨以及趾骨,由于化石稀少,只能得知这是一种肉食类的兽脚亚目恐龙,所以当时Hisa就以发掘地的地名给它取名为“御船龙”,不过这并不是正式的命名,甚至当时御船龙也是缺少描述的。
只有中国古生物学家董枝明曾经在《中国及日本恐龙年代》一书中才提到了一些御船龙的资料,在里面董枝明将其描述为一种巨大的类似斑龙的肉食恐龙,但是目前并没有正式且明确的命名和描述,最终御船龙只能是一个无资格的名称,属于疑名状态,就像胜山龙一样。
坚尾龙类恐龙的特征
坚尾龙类恐龙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尾巴肌肉衍化的更加短且有力,在奔跑的时候左右摇摆的幅度会大幅减小,从而使得它的速度很快,身体平衡也更好,其次它的脑袋骨骼有一定的空腔,能够减少很多头部的重量,主要是因为它起源自腔骨龙超科。
其实坚尾龙类诞生于三叠纪,其中包含的动物不仅仅只有恐龙,甚至还和鸟类有着很强的亲缘关系,比如始祖鸟,甚至是现代鸟类都是坚尾龙类动物中的一员,而现代鸟类也是坚尾龙类动物唯一存在至今的衍化分支。本来最初认为冰脊龙才是最原始的坚尾龙,但是这样就意味着三叠纪可能没有坚尾龙类化石的存在,但这与现实不相符。
阿马格巨龙是一种泰坦巨龙类叉龙科恐龙,诞生于1.3亿-1.25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体长可达12米,属于巨型植食性四足恐龙的一种,第一批化石发现于1983年的阿根廷,其中包含尾椎骨、肩胛骨、股骨以及距骨,数量不算完整。
阿马格巨龙的体型
阿马格巨龙和大部分的泰坦巨龙类恐龙一样,都有着非常修长的身材,其中脖子和尾巴占到身体长度的大半,体长普遍达到了12米,在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中排到了130位,算是比较靠前的,属于巨型恐龙之一,体长类似于现代的3层楼高,和似鸟龙中的最大恐龙-恐手龙有的一拼。
阿马格巨龙的化石发现
阿马格巨龙的第一批化石就是在1983年被人发现埋藏于阿根廷内乌肯省的阿马格组,所以才以发掘地的名字为名,当然科学家也从当时出土的地层中分析出,阿马格巨龙诞生的时代是下白垩纪时期的巴列姆阶,虽然化石数量不多,但是也包含了不少,比如有6块脊椎骨、一块肩胛骨、一块股骨以及距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它的肩膀非常宽阔且平坦。
叉龙科恐龙的特征
叉龙科恐龙属于蜥脚下目中的泰坦巨龙类的一个演化分支,它和梁龙科等典型的蜥脚类恐龙一样,都拥有着非常修长的脖子和尾巴,但它唯一的不同点就是它的脊椎骨背部带有分叉的神经棘,而这个叉子状的神经棘使得它的脊背是明显隆起的,所以才将其取名为叉龙。
当然叉龙除了这一点之外,和蜥脚类其他分支的恐龙相比,叉龙的脖子相对来说更短一些,但是尾巴较长,它也是唯一一种演化出短脖子的蜥脚类恐龙,科学家推测它可能是为了适应环境中的低矮植物摄食而演化的,毕竟和它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基本都是一些大型植食性恐龙,这使得它不得不以低矮植物为食,才能互不争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