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夏河县“丹尼索瓦人”下颌骨化石将人类踏足青藏高原的时间推进到16万年前
据参考消息网:英媒称,在中国青藏高原一处洞穴发现的一块颌骨提供了有关丹尼索瓦人的惊人信息,包括他们曾最早适应高海拔环境。这个神秘的、已经灭绝的种群与尼安德特人以及智人有血缘关系。
据路透社5月1日报道,科学家今天描述了这块关键的新化石:一名未成年丹尼索瓦人下颌骨的右半部分,包括两颗牙齿,其年代为距今16万年。
报道称,此前已知的唯一一组丹尼索瓦人化石包括三颗牙齿以及一些骨骼碎片,它们是在西伯利亚一处名为丹尼索瓦洞的地点挖掘的,那里与这块新化石的发现地点相距2400公里。
报道还称,中国的这块化石是1980年一名佛教徒在中国夏河县发现的,后来被转交给科学家。它揭示了有关丹尼索瓦人的一些非常有趣的细节,包括他们的地理分布、身体外观和征服极端环境的惊人能力。
报道指出,这块化石来自海拔3280米的白石崖溶洞,它表明丹尼索瓦人不仅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东部,而且还居住在并不宜居的高海拔缺氧环境中。
这项研究发表于《自然》周刊。研究者之一、哥本哈根大学分子考古学家弗里多·韦尔克说:“作为狩猎-采集者,在那里生活一定非常艰难,但他们还是做到了。”
报道称,智人直到4万年前才居住在这一地区。
兰州大学考古学家张东菊说:“丹尼索瓦人一定适应了各种不同的环境。”
报道称,这些研究人员无法从这块化石中提取DNA,但从其中一颗臼齿中提取出蛋白质,由此确定其丹尼索瓦人身份。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古人类学家让-雅克·于布兰说:“化石中蛋白质的保存时间大约是DNA的10倍。”
报道称,提取出的蛋白质来自胶原蛋白,这种结缔组织的组成部分可以在包括牙本质在内的多个身体部位找到。
报道还称,在2010年研究人员宣布发现西伯利亚的那些化石之后,人们才知道丹尼索瓦人的存在。DNA检测显示,他们是尼安德特人的姐妹群。尼安德特人是一种身材壮实、已经灭绝的人类种群,曾居住在欧亚大陆的部分地区。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在消失前都与智人进行过重要的互动,包括交配。两者消失的原因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
报道指出,这块新化石提供了有关丹尼索瓦人相貌的线索。于布兰说:“下巴明显向后缩。保存下来的牙齿非常大。”
报道还指出,一些偏远的当代亚洲人群,尤其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拥有少量但重要的源自丹尼索瓦人的DNA。这表明丹尼索瓦人曾经有非常广泛的地理分布。
相关报道:一块人类化石背后的故事
据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欣瑶通讯员王雯静法伊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带领的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5月2日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发了广泛关注。一块发现于我省夏河县甘加盆地白石崖溶洞的人类下颌骨化石,将人类在青藏高原的活动时间从4万年前推至16万年前。
这块化石是如何发现的?研究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记者邀请研究团队成员、兰州大学张东菊副教授和夏欢博士,讲述了化石背后的故事。
据张东菊和夏欢介绍,这块珍贵的化石是夏河当地人在无意间发现的,几经周折,原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兼职教授董光荣接手了这块化石,他和陈发虎院士决定对这块化石开展合作研究。化石仅保存了古人类下颌骨的右侧,下颌骨附着第一臼齿和第二臼齿,其他的牙齿仅保留牙根部分,颌骨形态粗壮原始,臼齿较大。在没有测量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可以很清楚看到它是没有下巴的,首先说明它不是现代人化石。
在研究中,科研人员通过古蛋白分析法确定了化石的主人是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呢?据张东菊介绍,在古DNA高度降解的情况下,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蕴含了个体演化一些信息,尽管这种遗传信息相较DNA信息是非常小的,但是夏河人化石中发现了丹尼索瓦人特有的蛋白质,为确定其为丹尼索瓦人提供了最主要的证据。
但是,研究人员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这块化石是属于丹尼索瓦人的。他们从化石的各个方面出发,例如形态、年龄和分子学信息等,对化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它确实是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看到结果的那一刻,研究人员非常惊喜。
由于当时发现这块化石的当地人只留下零星的信息,这给研究人员寻找洞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2010年开始,研究团队就在夏河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寻找哪个洞穴是化石发现地。直到2016年,才基本确定白石崖溶洞是化石的出土地。在2018年对该洞穴的发掘中,发现了很多动物骨骼,包括一些骨骼碎片,这其中目前不确定有没有人骨,需要对每一件骨骼做完系统的分析后,才能有答案。
据介绍,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将依托国家第二次青藏科考,在青藏高原开展更大范围、更系统的考古调查,寻找考古遗址,并选择重要遗址开展正式考古发掘,全面、完整地了解研究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情况。同时,团队还将对2018年白石崖溶洞发掘获得的石器和动物骨骼进行整理、分析,同时也计划对该洞穴做更大范围的考古发掘。
相关报道:甘肃夏河县人类下颌骨化石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最早活动时间向前推进12万年
据新华社兰州5月3日电(记者张文静)我国科学家联合多名境内外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在海拔3280米的青藏高原东北部甘肃省夏河县白石崖溶洞,发现的一件人类下颌骨化石经鉴定为丹尼索瓦人。
这一研究成果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最早活动时间,由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整整向前推进了12万年。
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张东菊副教授和德国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Jean-Jacques Hublin教授等带领的研究团队,对化石发现地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系统考古调查,发现了大批可能与该化石共存的文化遗存,为深入研究丹尼索瓦人的文化内涵、行为特征和高海拔环境适应策略等提供了关键信息。
据介绍,丹尼索瓦人是一种神秘的、已灭绝的古人类种群。因发现于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洞穴而得名。科学家对该洞穴发现的指骨进行古DNA分析显示,丹尼索瓦人曾在大约3万年前与现代人的祖先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此次研究人员在甘肃省夏河县发现的这件化石,是目前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并从考古学上验证了丹尼索瓦人曾在东亚分布的推测。
甘肃省夏河县发现的这件化石仅保存了下颌骨右侧,颌骨形态粗壮原始,臼齿较大。研究团队通过对化石测年、体质形态分析和古蛋白质分析等,显示其年龄最小为距今16万年,是中更新世古老型智人的一种。
张东菊说:“甘肃省夏河县的这件化石保留的蛋白质信息中,包含了丹尼索瓦人特有的变异蛋白质。在古蛋白质分析基础上,通过构建演化关系,我们将这件夏河化石归入丹尼索瓦人或者是其近亲种。”
此前,相关研究显示,史前人类于距今约4万年前到达青藏高原。陈发虎院士研究团队的最新发现,使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最早活动时间,由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同时,该研究首次为丹尼索瓦人曾在东亚分布提供了化石证据,并首次揭露了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形态信息,使丹尼索瓦人与其他古老人群进行体质形态对比成为可能。这为神秘的丹尼索瓦人的深入研究开启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该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5月2日由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自然》发表。
相关报道:兰大研究团队发现青藏高原最早古人类活动证据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时间从4万年前推至16万年前
据新甘肃·甘肃日报(李欣瑶):5月2日凌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带领的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该研究成果将人类在青藏高原的活动时间从4万年前推至16万年前。
该考古团队对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夏河县甘加盆地白石崖溶洞的一块人类下颌骨化石进行了研究,检测结果显示这块化石形成于至少距今16万年前,为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
已有研究显示,现代智人于距今3万年至4万年到达青藏高原。此次新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可能携带了适应高寒缺氧环境基因的古老型智人——丹尼索瓦人,已先于现代智人来到青藏高原,且在第四纪最大冰期时已成功生活在这一寒冷缺氧的高海拔区域。这一成果不仅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由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而且为进一步揭示现代藏族和夏尔巴人群的高海拔环境适应基因来源提供了新线索。
陈发虎院士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组建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自2010年起,该团队开始对夏河人化石及其发现地进行研究,在化石出土地甘加盆地进行了近10年的考古调查,不仅新发现两处旷野型旧石器遗址,而且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联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白石崖溶洞开展了正式考古发掘,发现大批可能与该化石共存的文化遗存,为进一步研究夏河丹尼索瓦人的文化内涵、行为特征和高海拔环境适应策略等问题提供了关键材料。
此次发表的研究成果,陈发虎院士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团队主要成员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张东菊为共同通讯作者。
(奇趣网 www.QiQu.net 收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