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墩遗址位于湖南省华容县东山镇,2018年纳入国家文物局重大项目“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2018-2020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连续三年对其开展主动性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目前调查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钻探总面积约32万平方米,发掘总面积约1300平方米(图一)。
图一 七星墩遗址历年发掘位置图
2020年发掘区与2019年发掘区相连,位于外城中部,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图二)。清理城垣1处、池塘1个、窑址1处、瓮棺葬3个、红烧土堆积7处、房址6座、灰沟9条、灰坑65个、柱洞122个(图三)。出土陶器、石器、木器、漆木器、玉器等共349件。
图二 2020年发掘区航拍照片(自西向东拍摄)
图三 七星墩2020年发掘区三维建模
今年发掘的主要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弄清了外城南垣Q2的北部边界,Q2底宽约49.3、顶宽约22.2、残高约4.1米。城垣内坡发现大量柱洞、柱础等房屋建筑基址,因此也可以将城垣内坡理解为房址的垫土,这可以解释为何城垣建造的如此之宽。
2、城垣Q2内坡被石家河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时期堆积叠压或打破,进一步证实城垣的始建年代不晚于屈家岭文化时期(图四)。
图四 TS54E06-TS50E06西壁剖面图
3、清理了一座中型房屋建筑基址,编号F7。F7位于发掘区东南部。东西长12.6、南北宽9.9、面积约124.7平方米。仅残留基础部分,西部和南部残留有红烧土倒塌堆积,东部有一段长约3.5、宽约0.5米的基槽,北部有一条长排水沟,中部为14个圆形红烧土柱洞(础),呈长方形分布,长方形的南北两边各均匀分布6个,东西两边各有3个。柱洞为较规则圆形,内填大小不一的红烧土块,直径0.4-0.5、深约0.4-1.05米,很可能是房屋立柱的承重基础。F7面积较大,内部不分间,立柱粗大,推测是具有礼仪性质的建筑基址(图五)。从出土遗物特征初步判断年代为石家河文化时期。
图五 F7平面照
4、清理一处屈家岭文化时期的池塘,平面近长椭圆形,池塘口部南北长约76(据钻探结果)、东西宽约25米。不同时期池塘内底部的宽度不一,人类活动之前,池塘底部宽度(据池塘内淤泥的分布)仅有16米,人类在此活动之后,池塘内淤泥不断淤积,最大宽度达19米、深约3.6米。斜弧壁,明显,未见加工痕迹。池塘四周分布有9个灰坑,均为直壁或斜壁、平底,挖掘规整,有圆形、长方形和椭圆形几种,可能与储水有关。
池塘内堆积分为两大部分,底部为使用时期堆积,共分8大层若干小层,上部为废弃后的堆积,分3大层若干小层。
池塘使用时期堆积主体为青灰色淤泥,保存了大量有机质遗物,如木器、植物种子、果核、树叶、木材(图六)、碎树枝、木炭、兽骨、螺蚌壳等,据发掘现场初步判断,树叶有荷叶(图七)、小型阔叶、大型阔叶等,植物种子有野栗子、橡子、莲子等。出土了一件漆碗,刚出土时颜色鲜红光亮,口部略残,腹部受挤压略微变形,整体保存状况较好。侈口,弧壁,矮圈足,圈足与碗底交接处有一对穿孔。木胎,底漆红色,口沿外侧加髹黑色带状表漆。口径7.8-9.5、高3.2、底径4.7、壁厚0.2-0.3厘米(图八)。出土两件木桨,长短各一。长浆桨叶为长椭圆形,柱状木柄,通长104、桨叶长52、叶宽15厘米。短浆整体呈刀状,通长80、桨叶长37、叶宽13.5厘米。均保存完好(图九)。丰富的植物遗存为复原遗址古环境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图六 池塘内出土植物遗存
图七 池塘内出土荷叶
图八 屈家岭文化漆木碗
图九 屈家岭文化木浆
池塘内出土其它遗物还有彩陶壶1件(图一〇)、小口弦纹罐2件及纺轮、石器等。出土较多陶片,以泥质黑陶、灰陶为主,多为素面,纹饰主要为弦纹,少量彩陶,可辨器形有磨光黑陶双腹器等,出土时器表光亮似金属质。
图一〇 彩陶壶
池塘内堆积包含较多日常生活用品和垃圾,如漆木碗、船桨、陶罐、陶壶、果核、兽骨等,且该池塘位于城内,同时期的遗迹还有9个形制规整的灰坑,与池塘共同组成了城内的用水设施。从出土陶器特征判断,该池塘的使用时期为屈家岭文化时期。池塘废弃后的堆积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砂质粘土,包含较多石器、陶器、木炭等,陶片可辨器形有宽扁足盆形鼎、泥质红陶鬶、夹砂红陶缸、泥质灰陶罐、纺轮等,应为石家河文化时期。出土一件石钺,磨制精细,个体较大(图一一)
图一一 石家河文化石钺
从出土文化遗物特征,尤其是彩陶壶、双腹器、小口弦纹高领罐等初步判断该池塘的最早年代与城垣Q2始建年代相当,为屈家岭文化早期,沿用至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时期池塘淤积严重,不再蓄水,废弃不用,成为一个大的垃圾坑,逐渐被填平。
5、发掘出土了较多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文化遗物,有陶器、石器、木器、漆木器和植物遗存等,另外还在室内清理了一座肖家屋脊文化时期的瓮棺葬,出土玉器3件(图一二),这些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该遗址的内涵。
图一二 肖家屋脊文化玉器
此次发掘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进一步证实外城城垣始建于屈家岭文化时期,与内城城垣始建年代相当。七星墩古城的内外双城很有可能同时修建于距今5000年左右,这个时期的遗迹发现较少,仅有1处池塘和少量灰坑,但池塘内出土大量遗物。以保存完好的漆木器和木器最为重要。漆木碗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漆木容器,在全国史前考古发现中也较为罕见,木胎薄仅0.2-0.3厘米,器表髹饰朱、黑两层漆,代表当时制胎、髹漆技术均已较为先进。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包括“漆器、丝绸和玉器以及卜骨”等,只是早期漆器很难保存下来,因此发现较少,长江中游地区到楚汉时期漆器制作曾盛极一时,惊艳世界。七星墩遗址漆木碗的发现证实长江中游地区漆器制作技术源远流长,漆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质之一。
屈家岭文化时期较重要的发现还有两件保存完好的木浆,一长一短,《物原·器原》云:“伏羲始乘桴,轩辕作舟楫。”《古今韵会》载“短曰楫,长曰棹”,均为划船用工具。还出土有其他几件形制特殊的木器,很可能也是船上用具。结合七星墩古城内外双壕、四面环水的水乡景观,基本可以判断当时的主要出行方式是水路,出行工具是舟楫。
2、七星墩古城很可能在石家河文化早期发展到鼎盛阶段,今年的发掘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判断。F7始建和使用于石家河文化早期,它的柱洞大小(直径约0.5米)介于大型房址(柱洞直径达1米)和小型房址(柱洞直径0.1米左右)之间,据此可将这个时期的建筑基址分为大中小三类。七星墩内城发现有大型建筑基址,外城发现有同时期的中型建筑基址(F7),内外城建筑规模差异显著,代表着内外城居民的身份地位不同,而居于城外(瓦山咀地点,发现有小型建筑)的人员身份地位可能更低,社会分层明显。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居住于遗址的不同区域,房子规模截然有别,而且用高大的城垣和壕沟区隔开来,暗示着当时很可能出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些发现为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3、肖家屋脊文化玉器的发现为探讨七星墩古城衰亡的时间和原因提供了新的线索。